2
借社交关系
切入多个生活场景
那么,微信为什么要把“购物单”改名为“好物圈”?商家可以怎么运营?我们又能从中看到哪些趋势?让我们试着探讨一下。
1.熟人背书+小程序双管齐下
首先,回顾“好物圈”的发展过程,它的初衷其实是为了解决C端用户订单管理的痛点。
现在,微信小程序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购物场景,但有一个的痛点是:用户可能在不同的小程序都购买了商品,每一次查看物流或寻求售后需要打开不同的小程序,操作繁琐。
所以微信才推出一个统一的订单管理平台,期望让购物体验更加流畅,这或许是最初叫做“购物单”的原因。
然而,仅仅是管理效率还不够,“什么值得买?去哪里购买”这两个哲学问题更加尖锐。
因此,微信引入了“好友推荐”的机制,为“购物单”赋予了更多的购物属性,比如,用户只是想看一看自己订单的物流信息,却看到好友推荐一款商品及评价,感到比较中肯,就可以直接点击跳转至小程序,最终完成下单,对于商家来说,这就带来更多转化和复购的可能。
由此,“购物单”订单管理的功能逐步后退,购物属性节节前进,最终蜕变为好物种草的“好物圈”。
2.抓住免费的裂变流量
那么,这种熟人推荐的评价体系,对于商家而言究竟有什么好处?
依然是前文提到的两点:真实性与公平性。
首先,“好物圈”能带来的好口碑,因为被分享到好物圈的商品,都是用户主动推荐认可的,评价很真实。倘若未来用户使用习惯逐步养成,每次购物首先在里面挑选商品,这个时候真实的口碑就能大大提升商品的购买率。
除此之外,“好物圈”还能为商家带来实实在在的流量。因为接入了“好物圈”后,小程序的商品就能被直接搜索到,搜索结果会结合用户的推荐量进行权重排名,让推荐量大的商品能获得更多曝光。
而得到推荐的核心就在于你提供优质的商品与服务,所以在获取流量层面,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都是最公平的。
这两点决定了“好物圈”是一个值得商家运营的入口,尤其是中小商家,毕竟这些流量免费且自带裂变的潜力,因此建议商家们尽早接入“好物圈”,之后还可以引导用户点击推荐,截图返现等等。
3.朋友圈外的“朋友圈”
我们看到,“好物圈”的好友推荐机制本质上解决的是信任问题,但“好物圈”不是微信第一次尝试这种方法。
去年10月份在广东地区内测的“附近的餐厅”,以及微信7.0改版后的“好看”都运用了“类朋友圈”的推荐体系,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看一看——阅读场景的朋友圈
好物圈——购物场景的朋友圈
附近的餐厅——饮食场景的朋友圈
可以说,微信正依靠着社交关系链这一柄利器,加上朋友圈这一种用户最熟悉的互动模式,从而在各个生活领域建立起新的推荐机制。现在已经有了“好看、好物、好吃”,未来会不会有“好玩、好住、好听”等许许多多个朋友圈?尚未可知。
也许未来任何涉及“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我们都会习惯性地打开微信,看一看好友们的推荐,那时,微信才真正成为一个生活方式。
最后,我们还注意到,“好物圈”中部分小程序实现了跟App的数据打通,结果是在App里收藏了商品或下了订单,都会被同步到“好物圈”中,比如每日优鲜、微信读书等等。
这就是说,只跟小程序实现数据打通,App里所有商品内容都有机会在“好物圈”里得到推荐,最后通过微信的社交关系链被分发出去。
来源:晓程序观察 文/熊猫小队长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