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远去,好物圈来临”
今天一大早,晓程序观察惊讶地发现,原来嵌入小程序搜索栏底下的“购物单”变成了“好物圈”,而里面的UI也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去年9月,我们首次报道了“购物单”,此后半年这个功能持续优化,直到今天最终改名为“好物圈”,成为集订单管理、收藏夹、商品推荐于一体的信息管理平台。
当然,除了C端用户侧体验上的优化,我们更从这一次更新背后看到微信以社交关系为矛,切入各个生活场景的庞大构想。
1
“好物圈”的前世今生
在了解“好物圈”背后的逻辑思路前,让我们先简单地回顾一下它的前世今生,一共可以分成3个阶段:
1.萌芽期:入口极深的购物单
晓程序观察在去年9月微信的一次更新后,偶然发现了“购物单”这个入口,当时还叫做“我的购物单”。
这个功能开启的方式相当繁琐,需要用户搜索某件商品后,手动点击“想买”。之所以入口这么深,与微信一贯坚持的谨慎风格有关:新功能常常是小范围的测试,等到功能足够成熟后再正式上线。
当时,我们认为“购物单”功能的上线有两大意义:
① 微信将搜索流量开放给了的中小商家,辅以好友推荐为核心的权重排名,真正践行了流量的去中心化分发机制。
② 微信利用社交关系打造了一种全新的商品评价体系,以熟人背书形成了“朋友圈”式广告效应。
其中,社交推荐机制更加重要,因为评价都来自于购买过的好友,真实性很高。而且规则的限制让刷评价几乎不可能,这与传统电商平台的评价体系打出了显著的差异化。
对商家而言,去中心化的流量分发体现了公平性,而好友推荐的机制突出了真实性。
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就定下了公平性与真实性的基调,为最后“好物圈”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2.发展期:“购物版朋友圈”锋芒初漏
2019年1月初,微信搜索应用部产品经理蒲昭昭在微信公开课Pro上官宣了这一功能:
“购物单是一个通过人和社交网络进行信息分发的新工具,微信小程序有各种各样的服务和商品信息,购物单就是帮助用户对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沟通,并且依靠用户行为检验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及质量。”
在这里,微信着重强调了以“人”为核心的商品推荐机制,此后,“购物单”进行了一次大的UI改版,将“想买清单、已购订单、值得买”更名为“订单、收藏、值得”,还增加了“通知”和“授权管理”。
新版本各个模板的分工更加清晰,社交推荐板块即“值得”也更加突出显眼,商品以信息流的方式展现,点击之后可以跳转至小程序购买页。
同时,“购物单”的功能也更加完善了,从一个小细节可以看出来:在推荐商品时,用户可以选择部分好友可见。由此一来,商品推荐就跟朋友圈一样,可以按照圈层来推送,而不是直接Push给所有人,降低了推荐压力。
在这个阶段,有越来越多的小程序接入了购物单,并且好友推荐的商品数也在不断增加。
3.进击期:改名之后再出发
今天,“购物单”正式改名为“好物圈”,并注释“在这里,你可以为朋友推荐你认为值得拥有的好东西”。
UI也进行了调整,“订单”与“收藏”等模块被折叠至最上方,归入“我的”一栏。原来的“值得”被改为“朋友的推荐”,成为最主要的部分。
在“朋友的推荐”中,用户可以像朋友圈那样在商品底下进行评论、回复。而未读消息会在“好物圈”的入口处以红点的形式展现。
我们注意到,有些好友推荐的商品特别注明“推荐”或“购买后推荐”,这个小细节说明,其实用户不需要购买后才能推荐,可直接对收藏的商品进行推荐。
这样一来,可推荐的范围扩大了无数倍,哪怕是在其他地方购买使用过的商品,也一样可以在这里得到推荐。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