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服务收费的模式可能是
电商新的增长点
在线上会员制被提出之前,这种模式早就在线下风生水起了,想想你家楼下的理发店、KTV等等,不都是加入会员充值以后,就能享受优惠吗?在笔者看来,之所以这个概念有点“新颖”,是因为网民对互联网产生了“免费”的思维定式,觉得网上的服务都应该是免费的,但相信市场终究会接纳这个模式。
合理的会员制不会被市场排斥。就像腾讯推出QQ会员的时候,这个增值项目并没有妨碍用户对QQ的喜爱。用户每个月缴纳10元的会员费,即可体验与众不同的功能:QQ名字、头像都更加个性,满足了用户的虚荣心,让他们感受到“有了会员我在网络中可以更加耀眼”。
京东Plus也是很好的佐证。Plus收费会员在2016年上线,用户每年缴纳299元的Plus会员费,即可享受到各种福利优惠:Plus会员价,专属配送券等。截止2018年9月,Plus会员数已经达到1000万,年同比增速高达700%;PLUS会员的续费率近80%。作为Plus会员购买会员价商品会觉得“会员费花的值”,而非会员想要购买此类商品的时候存在的心理落差,自然还会促进Plus会员的销售。
亚马逊Prime也是一样。截止到2018年12月,亚马逊Prime会员数量已达到1.01亿。据统计,亚马逊非Prime会员美国用户每年约消费600美元,而Prime会员美国用户每年要在亚马逊网站花费约1400美元。可见,会员的消费能力远高于非会员用户。这部分高质量用户的粘性和沉淀,也是用户运营的核心目标。
近两年颇受关注云集也在不久前宣布进入了会员制赛道。云集店主无需像淘宝店主一样开店发货,而是依靠云集平台形成了一套去中心化的电商流量模型。云集操刀的“中心文案”,导师培训体系等,无不是为了抛开传统的漏斗模型,目的是给店主赋能,让他们学会通过微信群、朋友圈与客户深度触达,也就是在输出运营用户的方法论。
再如近期大张旗鼓提出要打造“中国的线上Costco”的十号街,其核心理念是“不赚取商品的差价”,通过会员费来维持商城运营。目前会员数也已达到了几十万人。原生的“买方服务”模式输出了一套新的价值观,“不赚差价”的定位也是最接近Costco的思路了。只是如何生根开花,笔者也很期待。
电商巨头也在对既有用户深耕细作,将原本没有粘性,只是来买个东西的路人变成自己的会员。像坐拥巨大流量的淘宝,也意识到了流量红利即将结束,通过淘宝直播、微淘、淘宝群、内容化店铺等,让淘宝从一个不苟言笑的“大老板”,变成和你很熟的“杂货店小妹”,以此增加用户粘度,刺激用户产生复购欲望。
于是,从满减包邮到无条件包邮,从要拼单满减到直接优惠……这些看似亏本的生意,其实都可以低购物门槛、提高购买欲望。在流量红利逐渐消失的时候,不论是“大厂”还是小店”都在转换获客模式。
04
怎么复制Costco?
从商品赚钱&服务免费,到商品不赚差价&服务收费,期间的变化还需市场培育,而后者是否可以得到市场认可,更多的还要取决于服务服务质量、商品供应链等。但只要有人愿意尝试,就意味着Costco模式成为了一个新的商业机会,那么讨论行不行,不如讨论要怎么做。
在笔者看来,Costco模式要在中国成功必须“改良”。中国人的线下购物习惯正在慢慢减弱,线下开店的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也更高,因此Costco模式在线下无法复制,但互联网企业可以摸索一套针对中国特色的Costco模式,如会员制+社群运营。
Costco的会员之所以可以形成规模,一部分原因是,它会员费当成“小费”,而非尊贵身份和购物门槛。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我们没有小费习惯,更看重的是会员身份本身所带来的服务和性价比的提升,以及它带来的可炫耀,更体面,更有尊严的附加价值。
因此,在中国实践Costco模式,要从会员制运营的角度去学习,要做到“省”、“好”、“精”。所谓“省”,是通过给予用户权益,提升用户消费的性价比,降低成本支出;所谓“好”,是保障产品质量,保障服务能力,给予用户物超所值的回馈;所谓“精”,是去掉服务卖方时代总结出来的种种商家打折优惠的斗智斗勇套路,通过平台选品的公信力降低用户决策难度,提升用户尊严,通过社群运营培养用户的忠诚度等。当用户对平台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便会主动使用、主动炫耀、主动分享。
来源: 亿邦动力网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Cost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