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流量获取,依托于社区团长建立的,基于邻里间的“熟人”关系,究竟有多强的转化率?
手握社区场景,流量成本却居高不下,是社区O2O时代的另一个难言之隐。如一路高歌猛进又迅速溃败的叮咚小区,尝试过基于LBS的社交导流,但是效果并不尽人意。
诚然,这与O2O平台本身通吃生活服务项目的模糊定位有关。但不能忽视的是,社区邻里间客观的物理距离短,互联网的无边界属性又使得社交电商场景中,地理位置的共性因素并不等于两者会有什么强关联性(同城二手交易除外)。
有观点认为,社区团购的突然转热与拼多多的爆红,有一定的直接关系。这个观点,其实不尽然。拼多多模式的社交概念,是拼团行为背后的消费者呈去中心化关系网络,为达成自身的消费目标进行的自发传播,属于社交分享型电商。
而社区团购的社交概念,是基于共同的社区场景,通过小b搭建线上的零售渠道直面消费者,是典型的S2B2C模式,属于社交零售型电商。这种模式下平台激励团长、团长带动团员,带有明显销售导向和强中心化特征。
而且地理位置对社交关系的影响,上文已经提到,社区团长要将这种可能存在的社交关系维持在线上,其理想化状态通常是1:300或1:500,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基于这种松散社交关系的社区团购,信息是由上至下传递,多数消费者参与性一般,在价格和渠道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用户黏性怎么能维持想象中的那么好?
或者有人要反驳,社区团购选择了从特定人群入手,即宝妈和社区小店店主。这两个群体既有自带的社交属性,又有足够的时间去经营这种区域社交网络。
这话,也是似是而非的话。
便利店主为核心的社群,本就是服务和销售功能。但宝妈社群并不具有这种属性,这也是上文的多处地方,都更倾向便利店点位的社区团购形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社区消费的复杂环境,尽管聚焦到生鲜品类,上述的一些共性问题依然存在。
因此,我们值得在此直接挑明一个问题:社区团购会如当初的O2O一般,成为困于线上线下之间的“夹缝风口”吗?
《零售老板内参》APP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需要明确的是,绕来绕去,社区团购最终还是一门电商生意,是基于社交电商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和供应链物流体系的效能提高,使得企业在消费渠道的一次探索。
但从消费端来说,这种优化还不够支撑出一个新商业模式。
- 3 -
社区O2O之死,给社区团购敲响哪些警钟?
一个案例——2017年关停的“许鲜”,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其思路与目前的社区团购在很多地方有着相似之处。
许鲜是聚焦生鲜品类的O2O电商平台,用户通过线上平台提前预定,次日到店自提或支付运费等待配送上门,提货点有自营与合作两种模式,门店还为自提用户提供挑选和包装服务。
前后3年时间,许鲜做过几次大的调整:其一是从学校场景到写字楼、社区全场景的覆盖,发生在融资后的快速扩张阶段;其二是对应消费场景的品类扩充,从专注水果到增加蔬菜,再到食品;其三是门店功能调整,后期许鲜线下点位以第三方合作为主,自建门店大量关闭,或缩减面积,甚至于附加茶饮售卖等功能。
直到关停,许鲜终于不再调整。
许鲜的败因在于几点:品类定位有误、供应链物流体系不完善、盲目扩张规模是公认的主因。
对于社区团购而言,供应链物流自不必说,是当下各玩家的重心所在。但是品类特征和点位条件,现在在这个赛道的探索期阶段,各大玩家也是没有明确特征。
尤其在《零售老板内参》APP提到的,社区零售和电商业态都较为完备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利润?如何体现品类竞争优势?还有社区消费分散性强,以城市为单位差异化明显,如何标准化运营?
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或是没有看到解决的条件和路径。
社区团购,这个模式和赛道的玩家们,凭什么活下来?
(来源:零售老板内参 孙园) 共2页 上一页 [1] [2] 社区团购上演“百团大战”,这里有下一个“拼多多”? 起底社区团购:起源 激战与终局 社区团购才是社交电商的最优解? 京东线下B2B布局不畅 社区团购寻“新通路” 进军社区团购 京东上线“友家铺子” 搜索更多: 社区团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