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商的江湖,唯品会自成一脉。
诞生时四周强敌环视,唯品会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用“特卖模式”创造了2年市值从2个亿飙到百亿的奇迹,是2012年中国电商江湖最大的惊喜。
但人在江湖,难免身不由己。
2015年,面对全品类电商的竞争,唯品会也曾淡化自己“特卖”的品牌定位。
今天,出道十年的全球最大的特卖电商唯品会公布了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净营收总额178亿元人民币(约合26亿美元),同比增长16.4%,活跃用户同比增长11%,创下连续24个季度的盈利记录,并同时强调特卖升级,继续开拓“特卖”商业模式蓝海。
连续24个季度的盈利,用户增长逆势稳固,再次凸显了特卖模式的商业价值。
而10年之后唯品会的“特卖”模式,你真的看懂了吗?
1
独辟蹊径:
最低调的创始人和最精彩的突围
说起来,唯品会创始人沈亚似乎是“最不互联网”的电商平台创始人了:不爱演讲、从不和其他大佬互怼、极其低调,低调到很多人都忘了10年前的唯品会在强敌环视下杀出重围的精彩故事了。
与马云创立阿里巴巴时的“蜗居”的不同,唯品会的起点很高,公司刚创立,就在广州首个LOFT综合体项目租下了1200平方米的办公室。
定位过高,再加上淘宝京东已经二分天下,2008年唯品会上线的头3个月,累计成交量只有区区18单。
经过三个月的冷静思考,唯品会再次上线,这次的定位调整为“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
“特卖”模式就是指在特定的时间段里,以优惠的价格卖出商品。不同于淘宝、京东商城等综合型电商,唯品会作为一家垂直电商,品类主要聚焦于服装、鞋帽,并且以女性用户为主要目标群体。
当时,这个市场可是一片蓝海。
为全面“刺激”女性消费群体的冲动购物欲望,唯品会特意在网站取消“搜素栏”。这意味着,你无法通过输入品牌名称或者其它关键词,直接找到想要的商品,用户反而因此更加关注被推荐的商品。
对于这一点,在日后张小龙分享自己做产品的逻辑时,也提到过,“一个产品只能有一个主线功能,产品规则越简单越好。比如,Twitter之类的产品都非常简单,它的规则简单到你们都瞧不起它,但是这样的东西是最有生命力的。”
“特卖”模式一出,就实现了从挖掘消费红利到为供需两端赋能:
对于品牌商来说,唯品会一下子解决了这些人最头疼的清库存压力。其给供应商的回款速度,堪称业内第一,“开出发票后,供应商2-5天就可以见到回款。”最长的回款期也不会超过1个月。
对于消费者来说,唯品会提供了“名牌折扣+限时抢购+正品”保证。
唯品会在当时就组建了一支1000余人的买手团队,分女装、男装、男鞋、箱包等10多个专业组,他们要么是资深买手,要么是主流大刊的专题编辑。所以很多人选择去唯品会购物,很重要的一条是,在唯品会比在其他的任何网站都更容易找到他们喜欢、想要的商品。
在“特卖”模式的加持下,只用了2年的时间,唯品会的市值就从最初的2亿美元上升到100亿美元以上!
2
升级版特卖:
毫无套路,裸价到底!
但如果“特卖”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的解读上,唯品会要想做到连续24个季度盈利,恐怕很难。
事实的确如此,大约在2015年,唯品会面对全品类电商的竞争一时间找不到方向,甚至有意淡化自己“特卖”的品牌定位,切入了化妆品、母婴、家居以及3C家电等几个水很深的领域。但是,如此一来,反而让唯品会“失焦”了。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都10年了,甚至有人开始质疑唯品会的特卖模式还有吸引力吗?沈亚依旧保持着神秘与低调,但用财报上的数据做了回答:
第一,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唯品会订单数9570万单,同比增长29%,自营服饰穿戴品类持续推动唯品会的盈利增长;用户复购率为85%,高于去年同期的79%,复购客户订单占比为96%,高于去年同期的93%;与腾讯和京东联盟之后,微信生态日均贡献22%的新客,搭建292个品牌小程序。
怎么做到的?
因为,十年后的唯品会,开始从“特卖”模式升级到“特卖+好货”的运营思路,再一次回归到商业模式本身——产品和服务。
1. 好货是绝杀。
对货的把控力是唯品会区别于其他平台的核心优势。
唯品会在10个国家和地区组建买手团队,有将近2000名买手,对于唯品会来说,专业的买手团队已经成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在用户陷入到商品的汪洋大海中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唯品会可以替他精选。
事实上,自有买手这一点对唯品会不足为奇,但跟一些海淘平台比优势就显现了出来:一些海淘平台的买手是个人,整个平台是C2C模式,个人操作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但买手天团就不一样了,不仅有买手的选品能力,还有平台的保障。
其他跨境电商跟唯品会的巨大差别的背后,可能不是渠道,不是模式,不是技术,而是选品的差异。
共2页 [1] [2] 下一页
奢侈品纪娜梵进入唯品会
唯品会签下英国奢侈品纪娜梵中国独家电商合作
开线下实体店,动作频频的唯品会能借巨头翻身吗
唯品会首提“消费升维” 重申做特卖
电商成绩单出炉:京东净利低于预期 唯品会错失红利
搜索更多: 唯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