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是:用户多级分销模式
1.只适合高利润的非标品,相对难以比价的商品,如美妆产品,母婴产品,海淘产品。
2.多见于平台早期,后续平台的持续,要么靠不菲的会员费支撑,要么最后圈一批顾客后,离开或者转型,转型成去多级分销模式。
果不其然,通过做美妆产品崛起的云集微店,在早期通过多级分销获取了大量初始会员后,在18年10月宣布转型会员制电商,借鉴国外costco模式。看起来是不错的转型,但平台最开始建立的拉人印象,短期内并不容易改变。
有没有一种真正基于信任值和品质来驱动分享,而非纯粹的佣金和利益来驱动用户分享的电商平台,信任值就是该平台的一种通行货币?这个话题之前有发文讨论过,后文会继续讨论。
综合来看,社交电商的2种形态,吸引顾客的点主要是:
1.折扣和佣金。
2.参与的互动感和温度感。
3.减少或者降低选择困难度。(前提是基于信任的推荐和分享)
3)间接掘金人:除了通过拼团,分销在微信里直接掘金的电商平台,在微信里,还有一种通过给商家提供拼团和分销工具的间接掘金人,可以称为微信里的卖水人。借着微信的红利,这些卖水人也在掘金路上风生水起。代表公司主要有:SEE小店铺,有赞,微盟。无敌掌柜。群接龙。点点客。序多多。即速应用。誉道。
对于当下社交电商平台来讲,其实都是围绕裂变这个关键词,通过持续分享,裂变,以此快速带来平台用户和流量。
而提到流量,就不得不提到:
(3)为什么以前没有社交电商这种产品和概念呢?
很长时间里,以淘宝,京东为首的传统电商巨头,牢牢统治着中国电商市场的大半江山,在拼多多之前,一些投资人甚至都不再看电商项目,认为新的电商平台很难出来。
传统电商平台像一个个管道,这个管道里,装进了全国所有的品类商家,这样的形式,造成这个管道前所未有的拥挤,所有的商家,拼了命一样往管道前面挤,但依然有80%的商家在无人问津的管道后面默默无闻,无济于事。
太多的网店开起来了,但是没有人进店,更没有第二次复购。
高昂的流量成本,获客成本,还有物流和损耗成本,很长时间里,成为压在电商从业者身上的大山。
当这个管道越来越固化,越来越让商家看不到希望,如何破局?
彼时,一些商家开始到处寻找新的渠道以低成本来获客,更多尾部淘宝商家开始出离淘宝,纷纷出逃到一些社交平台上寻找新的流量,形成一股“出淘系。”
对新渠道的呼唤,对流量的渴求,一定会带来一些变化,甚至是一种来自于底层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的变化。
流量在哪里?
当人们的注意力在哪里,流量就在哪里。
而过去几年,以oppo和vivo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厂家,已经率先把各种巨幅手机广告下沉到中国无数个四五线县城,而县城里,人们买了手机后,第一时间下载的往往是微信,大部分注意力在微信上,在微信群里,在快手,抖音上,最终还要在朋友圈里。
而另一方面,微信支付在2014年春节,通过抢红包的形式,一夜之间迅速走进中国老百姓日常里,在短短几年间快速席卷菜市场,早点摊,便利店。17年,微信小程序也横空出世,加上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在中国开始诞生出一个完整和成熟的社交生态圈,叫微信生态圈。这个生态里,有一起抢红包,有斗地主和跳一跳小游戏,有微信群里买水果,当然还有打车外卖小程序,有一整套的生意闭环。
于是,有一天,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社交电商,开始意识到:微信和微信群组成的生态是一座流量金矿和城堡,他们急需流量,也知道了流量在哪里。但这又怎么样?这只是战略层面,如何落实到战术层面?以具体怎么样的形式来组织起流量?答案就出现了前面的拼团,分销。于是,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社交电商公司,开始在巨头之外的角落里萌芽,一天天长大,最终快速燎原。
那为什么欧美没有社交电商,社群电商?
纵眼观察,并不是国外的电商比国内更发达,而是国内满足社交电商的各种条件太成熟了,除了底层大大小小的物流公司,遍地快捷的二维码和移动支付,还有以微信群,小程序和公众号这样非常成熟的社交生态工具,大大拉低了电商创业者的进入门槛,起于微信的社交红利出现了。
除此之外,国内城市人口和消费,天然比国外更密集,这是外卖和社交电商天然优势。
于是,一个个藏在微信里的社交电商故事,开始纷纷涌现。
无论是社交电商还是社群电商,本质上都是围绕零售做生意,而零售的终局,最终拼的是效率和体验。
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交电商,能持续多久?又会带来哪些机会?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印度社交电商平台Meesho获36.5亿卢比融资
社交电商双十一 云集拼多多们都怎么玩儿
印度社交电商平台Meesho完成5000万美元C轮融资
小蜜淘强势出击:东南亚区块链社交电商领导者—MITAO正式起航
区块链社交电商领导者——小蜜淘布局全球
搜索更多: 社交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