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刚刚获得天使轮融资的生鲜电商平台是这么描述资金用途的:主要用于增加加盟商收入,提高用户体验,提升供应链效率,打造中国版Costco。
20年前学eBay,10年前学Amazon,如今老当益壮的Costco成了中国电商创业者新的精神“教父”。
何止是创业者,拼多多、小米、网易考拉乃至京东,都曾对标或借鉴过Costco,都想成为中国电商领域的Costco,就连淘宝推出的88VIP ,也被解读成Costco的中国门徒。
Costco在上海浦东的店铺还未“试营业”,在中国的电商江湖里却早已被封神。
学习Costco好榜样?
不同于eBay、Amazon这样没得选的正餐,Costco是一道各取所好的自助餐,几乎所有的电商玩家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菜,然后讲一个让人流口水的美食故事。
有人看到了精选;为什么在亚马逊崛起的背景下,Costco依旧保持高增长?Costco的营收在过去10年中增加了5倍,但沃尔玛却频频传出全球关店的消息,高品质、低SKU、自有品牌等成为解释这一现象的说辞。
Costco的SKU在3700左右,不到沃尔玛的十分之一,要知道面积不足100平的7-Eleven便利店就有3000上下的SKU,而且眼尖的创业者发现,在Costco的财务报表中,自有品牌的占比已经高达25%。
理解了这一点,便不难读懂诸如网易、小米等电商新贵为何要提倡“精选电商”,为何要渗透到产业链上下游推出自有品牌,况且尝试依靠精选、自营、性价比等成为电商第三极的绝不止网易和小米。
也有人看到了会员制;在淘宝推出88VIP后,自然而然地和Costco产生了某种关联,毕竟会员费被认为是Costco最重要的盈利来源。按照Costco公开的一组数据:个人卡的续费率高达89.3%,商务卡续费率甚至高达94%,而在Costco2017财年的营收中,28.5亿美元的会员费占到了总利润的70%。
京东Puls、网易考拉黑卡,加上淘宝的88VIP,在电商江湖里有名号的玩家多半已经拥抱会员制。电商创业者的表现要更为疯狂,Flowerplus、衣二三、小鹿森林等等,2017年以后中国电商似乎走入了会员时代。
当然,高坪效、低毛利、库存周转率、运营效率等都成了中国电商平台借鉴的样本,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可我想问的是,除了公关辞令和蹭热点,当真有人在效仿Costco吗?
Costco的故事讲不通
在美国,Costco典型的用户画像是这样的:养育三两个孩子,年收入10万美元左右,有房、有车、有稳定工作。
没错,Costco瞄准的是美国的中产阶级。按照各省公布的人均GDP,年收入在10万人民币以上的家庭不在少数,可同样是中产阶级,在中国却是另一番场景:每个月近半的工资还了房贷和车贷,此外还可能要供养四个老人,如果对工作的稳定性不自信,怕是连孩子都不敢生,至少不敢生二胎。
事实上,那些想成为“中国Coatco”的电商巨头们,多半只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
还是从Costco 2017年的财报说起,41.1亿美元的利润,归属商品本身净收益的只有12.6亿美元,同时上交了13.3亿美元的税。Costco把商品毛利率压到13%以下,刚好平衡了运营费用和税务,正是笃定了将会员费作为利润。
阿里、京东也祭出了会员制的撒手锏,但效仿的对象却是亚马逊的Prime。 共2页 [1] [2] 下一页 以“跨境电商园”撬动线上 亚马逊正在下一盘大棋 海口综保区将全面铺开跨境电商直购业务 屈臣氏小店上线引追捧 传统零售如何裂变社交电商? 电子商务法终获通过 电商野蛮竞争将刹车 生鲜电商:线上“已死” 线下重生? 搜索更多: 电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