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依托线上微信群、小程序等渠道,以生鲜水果切入家庭消费场景的社群电商异军突起,频频获得资本青睐。2016年成立的“有好东西”是其中的佼佼者,月GMV突破8000万,7月16日宣布B轮融资5000万美元,半年完成两轮融资。
以下为新消费内参专访有好东西创始人陈郢口述整理。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新消费内参新电商系列采访的第二篇,欢迎新电商平台联系我们!
连续创业
发现社群电商新机会
我创业有三段经历,第一段其实是先去农村做了公益。
2012年从哈佛商学院毕业之后,我拿着公益组织Echoing Green的10万美金和哈佛商学院的2万美金的创业基金,以及当时南京市政府给的100万人民币,去到苏北淮安下面一个叫做盱眙的县城,以生鲜农产品为切入点,开始做农村电商。
折腾了一年半之后,后面的资金跟不上,项目就停掉了。
(新消费内参认为:陈郢在农村做电商实践过的“社群电商”形式为后来有好东西打下了基础)
第二段经历是在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基于微信风口,转型做乡镇和县城的本地服务,这个业务在功能上类似大众点评。
我们以微信群为载体,每个县城有十几个群,放一个编辑+一个销售或者两个销售,帮当地人做内容、做活动,当时最多覆盖了国内的六七百个县城。
这个项目其实做得还可以,华创和点评各投了一轮。当时点评投我们的大背景是它跟美团正杀的昏天黑地,点评是一线、二线,美团是二三四线,我们是四线以下,我们做的地方比美团还要再沉的更深,所以点评觉得第一跟早期模型很像,第二可以实现对美团的合围之势。
但是,投了之后,他们两家合并了,我们这个业务对点评来讲,没有了战略意义。而且,这也意味着在O2O市场,其他项目要生存和继续融资非常艰难。
基于这种情况,很快我们团队决定转型。2016年初,我们观察到一种现象,基本上每个小区都有群,其中商业群很多,基本上是个人在卖东西,虽然这两年整个生鲜市场杀的很厉害,死了一批,但是这帮个体户逆势而上,基于社区微信群,把生意做的都很好,这说明社区社群生鲜是有机会的。
而且,经过三年县乡的公益和创业之后,我们的团队既懂生鲜电商,也懂社群。尤其是微信社群,实际上我们是最早玩社群的一帮人,对社群的认知比市场其他人早大概两年时间,这给了我们一定的优势。
2016年5月,转型后的新项目“有好东西”正式上线。基于社区微信群,以生鲜产品切入家庭消费场景。
群是卖货的最佳实践场景
要解构我们有好东西的商业逻辑,第一个需要理解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以社群的形式切入?
我们通过跟社区微信群主进行交流,发现社群是很有魅力的模式。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得从我们对群的本质理解开始。
先问大家对群的理解是什么?
我认为群是一个有场景的有场所,是微信生态里唯一一个能被定义为场所的地方。而做交易都是需要场所的,没有场所就没有交易。
没有社群之前,微信的整个交易,其实都是不完整的,没有场所,你就不能够去卖东西。这里你提到了一个如何在朋友圈卖东西,这就跟在大街上吆喝一样,朋友圈本质是一个广场,在广场上你可以贴一个海报,做广告。
但是广场不是一个交易场所,不具备交易场所的目标明确性和私密性,以及你很难提供一对一的点对点服务,所以它不是一个理想的交易场所。
(新消费内参点评:朋友圈和公众都像广场,而微信群才是沉淀用户关系的池子)
一个店为什么是交易场所,它首先必须具有几个特点:
第一,目标明确。
星巴克就是星巴克,沃尔玛就是沃尔玛。
第二,是一个封闭的空间。
封闭的空间意思是说你进来,就要干这个目标明确的地方,要你干的事情,要么你就不要进来。
第三,场所内有分工。
我要么是服务别人,要么是被服务的,这边还有柜台。
社群之所以能被定义为场所,是因为它同时满足了这三个要素。
在群之前是没有场所的,没有场所导致你的流量是散的,留存是差的,没有办法做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所以不是一个完整的零售交易形态,这是群能做的事情,这个认知我们很早就有了。
但是我们没有说社群只能做电商,社群可以被定义为一个明确的场所,所有需要场所的事情社群都可以完成。而一旦有了场所之后,你去做一件具体的事情,效率会变高,体验会变好。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很清晰地认为社群是一个交易的场所,但不是说就是已经是一个完善的交易场所了,因为一个交易场所里是需要各种工具的,比如说货架。
在这一块我们尝试做的比较早,一开始用H5页面,体验没有小程序那么好,现在有了小程序之后,在群里面真正能还原的线下场景更丰富一些,也可以抽奖。
共2页 [1] [2] 下一页
跨行业融合成社区电商发展最佳路径
京东企业购联手恒腾网络 共探社区电商模式未来
最大笔融资 社区电商闪电购融资2.67亿
“苏宁818”背后传递非标品与社区电商信号
冰火两重天的社区电商,到底难在哪?
搜索更多: 社区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