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壁”这个理论在餐饮界,可以用在消费者身上:习惯吃粤菜、江浙菜的消费者,对川湘菜可能有天然就会有抗拒感;这个理论还可以用在餐饮老板身上:老板的习惯与品味,会延伸到餐饮品牌身上。一家餐厅在诞生之时,就会多多少少有圈层属性。而一名消费者在寻找餐厅的时候,也会从自身的圈层属性出发,去找对应的餐厅。而圈层与圈层之间,很难有交集。
如何突破呢?在微信的案例中,它的底层需求是社交需求,而它所做的事情,是在社交需求上探索新的需求。如果让那些平时见不到面的人能够通过微信红包表达情意呢?于是,微信选择与春晚进行合作,在大年三十对微信红包进行曝光。这为微信引来了新的用户群:你的父母、长辈、对社交媒体不感冒的亲戚……一夜之间,微信红包的用户从 400 万涨到了 1 亿。
从微信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在底层需求上发掘关联需求。通过对这个需求的满足,引来新的客群。
突破圈层的价值是什么?
一家主厨是外国人,菜单里主要为西餐与红酒,客单价在 300 左右的餐厅,它的圈层肯定是 30 岁左右,收入在一定高度,并接受过一定西式教育的人。而另外一家开在居民区,人均在 50-80 的家常餐厅,它的圈层也是足够明显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聚餐。但是这两家餐厅的客群,都非常的固定。当做到一定时间,餐厅的老板就多多少少会有来的都是同一批人的感觉。
很久以前,一位餐饮老板向我表达过他的担心:他有一家门店的复购率太高了,超过 60% 的顾客都是老顾客。他害怕一旦这群人吃腻,这家门店就只能面临关门的命运。
他的担心或许是正确的。还记得那些网红餐厅么?你或许不会记得这些餐厅的菜品是什么味道,只记得它们的装修和菜品都非常地上镜。追逐潮流的人们,一定要做朋友圈里第一个尝鲜、第一个发照片的人,于是排队的人越来越多。但当所有人都来拍了一轮照片之后,新的网红又出现,于是,再也没有人回来。餐厅的命运,自然也就不言而喻。
按照我刚才说的理论,这些网红餐厅开业的时候,针对的人群其实是那些对潮流极度敏感、喜欢新鲜事物的人们。网红餐厅提供了社交货币——又或者被成为“谈资”,这个人群就是需要无数的社交货币的人。但一旦你没有谈资了,这群人很快就会抛弃你。
喜茶是一个正面的例子。它不仅提供了谈资,而且还不断地在提供更加多元的价值——新鲜的现做产品、有意思的门店……竞争对手换了一批又一批,喜茶门口却依然有人在排队。
说穿了,品牌发展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天花板。而找到帮助你突破圈层的人,是突破桎梏的一种方式。如果小米继续做极客生意,它可能就无法成为今天的小米,如果海底捞只做四川人的生意,它也绝不会成为今日的海底捞。品牌找到自己的真谛是生存,而突破原有的圈层,从小众走向大众,才是生意。
(来源:勺子课堂 Row) 共2页 上一页 [1] [2] 深圳购物中心焕新升级 通过业态创新吸引客流 小象生鲜带动无锡茂业亿百商场客流增加50% 雅诗兰黛在杭州in77开了家快闪店 但是客流没有想象的多 西贝副总裁楚学友:品牌餐饮客流下降是不可逆转的 亚马逊将开设第二家无人商店 密集客流带来技术挑战 搜索更多: 客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