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赴港旅客增多,香港零售业整体回暖,也是伴随着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
如果说,从整体零售来观察人民币兑汇率对香港的影响有太多干扰因素的话,那么莎莎国际就是一个更单纯而敏感的样本。
回到莎莎国际,为什么莎莎对汇率如此敏感?这或许和它特殊的商业模式有关。
莎莎国际:“水货”与汇率样本
莎莎成立于1978年,最初是由郭少明与其妻子在香港铜锣湾经营的一家小型化妆店,经过多年的发展后,于1997年在港交所上市。公司有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于香港及澳门,有近70%的销售额来自于中国顾客。
与万宁、屈臣氏等零售商不同的是,莎莎国际以平行进口为主要货源模式,以低于专柜的价格吸引顾客。
很多投行在解读莎莎国际的平行进口模式时,使用了另外一个更直接的词——“水货”。“水货”其实是正品,并不是贬义词。而水货与行货的区别主要在于渠道不同:行货是特许分销商进口的、售后由特许分销商/品牌总部承担、价格受到总部统一管控;水货则是平行进口商独立从多渠道分批次购入、售后由平行进口商承担、价格不受品牌总部管控。
例如,当品牌商有多余库存时,会将剩余库存以低价转销给莎莎,莎莎再以低于专柜的价格销售给消费者。以下为大致的流程图:
凭借提供高性价比产品,莎莎快速发展,尤其是在人民币兑美元走强的那几年,也就是2009年之后,莎莎业绩高速增长。
财报显示:2009财年(截止3月31日)到2014财年,公司营收由36.35亿港元增加至88.59亿港元,增加了1.44倍;净利润由3.16亿港元增加至9.35亿港元,增加了1.96倍。
另一个与汇率有关的因素,给了莎莎国际神助攻:当人民币相对于美元走强时,对于日元或者韩元等货币却在走弱。这出现了一个直接的后果:内地消费者到香港消费很“便宜”,而到日韩消费则相对“昂贵”。尤其是针对一些国际性的奢侈品品牌,同样型号的产品,以人民币计价,莎莎一度可以比日韩便宜20%以上。
去香港“血拼”一趟,光价差就足以覆盖来回机票甚至旅游期间的吃喝玩乐开销。
随着业绩增加,莎莎国际股价持续走高。2009年年初到2013年底5年间,莎莎股价涨幅超过10倍,到2013年底,莎莎国际总市值已经超过200亿港币。
但是,2014年之后,情况逆转。人民币对美元(港币)贬值,而对其他货币尤其日元则走强,这让内地游客赴香港消费越来越不划算。情况变成了到日韩“血拼”一趟,差价足以覆盖来回机票,还能吃喝玩乐。
2014年之后,受汇率影响,访港游客数量下滑,香港零售业总销货额下降,2015财年至2017财年,莎莎国际连续3年业绩下滑。
公司股价从2014年初开始持续下滑,至2016年初,跌幅超过70%。与2013年的高点相比,总市值蒸发近200亿港元。
业绩看美元脸色,莎莎国际是否还有第二春?
2016年底之后,人民币再度走强,内地访港游客数量复苏,香港零售业总销货额月度同比增速从2017年3月开始转正,并在2018年2月之后,增速提升至两位数以上。
莎莎国际业绩触底回升。2018财年,莎莎营收81.16亿港元,同比增加3.34%;净利润4.4亿港元,同比增加34.71%;毛利率由2017财年的41.68%增加至42.08%。
以下为根据公开数据绘制的公司营收及利润变化情况:
随着业绩回升,今年上半年,莎莎股价涨幅一度超过90%。
但是,大幅上涨之后,在今年5月人民币走弱背景之下,莎莎国际在2018年6月下旬开始深度回调,至今跌幅超过20%。
截止2018年7月16日,莎莎国际总市值137亿港元,市盈率31.2倍,市净率5.52倍。
大幅回调之后,莎莎国际是否会迎来第二春?
回到开篇的那张汇率与股价走势对比图,也许这真的要看汇率的脸色。莎莎股价走势与汇率如此贴合,不得不佩服市场这个无形之手的精妙。
莎莎只是一个缩影,人民币、美元和港元三者之间的关系,对香港经济的影响远超一般人的想象。
香港只是一扇窗,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锚定谁,不锚定谁,对每个人的影响,也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大。
人民币、美元、欧元、日元、卢布……大国之间的货币博弈,正以想不到的方式重新分配着财富。
(来源:面包财经)
共2页 上一页 [1] [2]
香港零售业继续双位数大涨 奢侈品销售爆好
香港零售业迎来新黄金时代?
繁荣时代再现 香港零售业喜迎内地客飙升
香港零售业迎开门红,1-2月化妆品类实现双位数增长
香港零售业1月销售连续增长 内地客情绪狂热
搜索更多: 香港零售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