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没有想到,2018年上半年,衰了好几年的莎莎国际(0178.HK)竟然能够位列港股通十大牛股之一。直接上股价走势图(月线):
今年上半年,莎莎国际,这家香港的化妆品零售巨头,股价涨幅一度超过了90%,能在港股通中位列前十。虽然近期有所回调,其今年以来股价涨幅仍有50%。
对于莎莎的表现,市场众说纷纭。“主流”的说法是业绩连续下滑三年后恢复增长;更宏观一点的解读则是赴港旅客增多,香港零售业整体回暖。
但是,当我们看到下面这张图,发现人民币兑美元走势才是影响莎莎的核心因素,其他的要素在汇率面前只是一片片浮云!
将莎莎国际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叠加,你会神奇的发现,这两条曲线异乎寻常的一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特的现象?这就要从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和莎莎独特的业务模式说起。见微知著,莎莎国际或许是透视港币、美元和人民币三角关系的一面镜子。
联系汇率制:香港零售业起伏背后的汇率之手
自1983年以来,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发钞银行以联系汇率事先向外汇基金缴纳美元,换取等值的港元“负债证明书”后,才增发港元现钞。
金管局确定联系汇率为7.80港元/美元,并提供强方兑换保证7.75港元/美元和弱方兑换保证7.85港元/美元。联系汇率是基础货币的发行汇率,市场汇率可能偏离该基准,但在强弱方兑换保证区间内运行。
也就是说,港元汇率固定在7.75-7.85港元/美元之间波动。港元与美元汇率相对固定,几乎可以看成美元的影子。当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波动时,港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也会同方向波动。这是硬币的一面。
人民币与美元的关系,说起来就很复杂了。但是与今天主题最相关的是2005年的汇改,在那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人民币也是锚美元的,很长一段时间,汇率基本上稳定在8.27左右。
简单的说,当时港币和人民币都锚定美元,虽然汇率不同,但是人民币兑港币的汇率其实也没什么太大的波动,尤其对于普通的日常消费而言,小数点两位数之后的波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2005年汇改之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人民币开始锚定一揽子货币,虽然篮子里美元的成份还是大头,但波动开始加大。
次贷危机之后,人民币对美元走强,一直到2013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度逼近6。在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期间,港币由于联系汇率制的原因仍然与美元捆绑在7.8附近。
香港是自由港,商品具有免税或低税优势,尤其是消费品。港币跟随美元对人民币贬值,让赴港消费非常划算,内地赴港游客数量猛增。
以下为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绘制的内地访港游客数量变化:
影响内地赴港游客数量增减的因素比较多,比如内地居民收入增加,政策推动赴港手续便利化等。但数据显示,在各种因素中,汇率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
例如,2010年8月之后,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持续走强,于2013年11月汇率达到峰值,在2015年7月之后持续下滑。
与此同时,内地访港人次自2010年持续增加,于2014年达到峰值,并随着汇率走弱,在2015年及2016年出现负增长。
访港游客是影响香港零售业的主要因素,而70%以上的访港游客来自于内地。
2013年之后,内地访港游客数量下降,香港零售业行至拐点。2014-2016年,香港零售业总销货额连续3年下滑。 共2页 [1] [2] 下一页 香港零售业继续双位数大涨 奢侈品销售爆好 香港零售业迎来新黄金时代? 繁荣时代再现 香港零售业喜迎内地客飙升 香港零售业迎开门红,1-2月化妆品类实现双位数增长 香港零售业1月销售连续增长 内地客情绪狂热 搜索更多: 香港零售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