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奔着生意去的。”曾经是评论员的林剑将中国当下的买手店分成四类:一是连卡佛、I.T、10 Corso Como等港资或外资的老牌买手制零售商;二是爱好买买买但没有什么零售经验的新力军;三是遭遇增长瓶颈的传统品牌代理商以及街边外贸小店的转型;四是传统百货在转型过程中自建零售品牌。其中,本土买手店是目前买手店潮中的主力军。
2004年在英国硕士毕业后,Echo进入连卡佛中国成为一名买手助理,主要的工作便是收集店铺销售数据,反馈给身在香港的买手;2006年进入连卡佛北京,Echo从而有机会跟随香港的买手前往米兰买货。此后,她又先后在意大利著名买手店品牌10 Corso Como中国店工作。Echo非常确信无人能够复制 她的The balancing,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在中国没有几个像她这样既了解中国市场又有丰富的外资买手企业工作经验的买手。
但很多买手撑不过瓶颈期。“做不下去的人很多,上一季来看货的,可能这一季就不来了。”代理着30个华人设计师品牌的则米拉说。即便是一些知名的买手店品牌也不断传出闭店消息。过去一年,意大利10 Corso Como北京店关闭,与栋梁同一时间出现的本土买手店Triple-Major在上海撤退。其中Triple-Major上海店关闭的原因之一,被认为是其出售的一些国外品牌太过小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