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无人零售或许有巨大潜力。但是究根到底,技术及市场的不成熟,以及发展过程之中遇到的以下问题,从根本上限制了无人零售的发展。
01 高昂运营成本
与大众想象中不同的是,无人零售虽然省略了收银员这一人力成本,但是营销、补货、整理货架、清洁等工作仍需要人工操作,再加上无人店技术成本高昂,使得无人超市的运营成本并不比普通的零售店低。而Amazon Go、淘咖啡事实上更是不计成本的试验,之所以还未大规模推广,除技术还需要完善之外,高成本是主要制约因素。
02 技术不达标
无人便利店行业在技术方面仍处于技术探索早期,在人流量密集时,更容易出现识别不准确的问题,淘咖啡受到网络的影响,有时也无法识别人脸。体验过缤果盒子的顾客也会发现,其商品是靠贴上RFID来感应,如果消费者避开摄像头,将商品上的RFID贴纸撕掉,盒子是无法感应出用户手里的商品,门也会自动打开。
03 售卖商品品类限制
从目前无人便利店的主营商品来看,还是以饮料、零食、日用品、鲜食为主。由于无人便利店面积小和没有员工运营,意味着一部分鲜食商品无法销售。用户在不同时间走进便利店,代表了不同的购物需求,传统便利店会根据早晚和午餐高峰时段,摆放不同的产品在货架上,无人便利店选择的种类则需要高度标准化。
04 用户体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并没有提升的用户体验。在传统社区便利店中,用户会因为高频率的购买商品而与售货员产生类似熟人社交的情感联系,这种温度感,是无人超市永远无法带来的。抛除温度感,购物是否便捷和商品是否便宜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商家如果不能做到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追求,为了追求无人而无人,那么一切都创新都是在做无用功。
但凡勉强撑到现在的无人零售,我们仔细观察后,都会发现是背靠大树好乘凉。缤果盒子背后有大润发,欧尚;Take go背后有娃哈哈、阿里。可以说,阿里才是背后的庄家,跟风小资本只是赌徒,输了就要出局。
对于资本充裕的巨头来说,试水失败和无人零售利润低对他们都不会造成什么实质性损害,但是对于没有资本的初创者,就是小白鼠交学费。如果创投者失败了,巨头可以随时升级概念改变套路;如果创投者成功了,假寐的猛虎必然睁开眼睛,凭借强力的体量和资本,将其收入囊中。果小美合并番茄便利、猩便利收购51零食,便利蜂收购领蛙领蛙,小玩家被陆续清场,大玩家也不断收缩,无人零售的行业洗牌早已悄然开始。
所以,无论之前或者现在绘制的宏图是多么的远大,事实却告诉我们:无人零售这只被强行架在风口上的猪,已经被资本的大火烧糊了。在不成熟的技术和市场之中,无人零售真正的风口尚未到来,试水阶段的产业充满了危机和陷阱,没有雄厚资金和实力的创业者贸然跟风,只会成为资本后来上位的踏脚石。当风投变成"跟风投",也是时候从无人零售这个美梦中醒来了。
(来源:互联网视野) 共2页 上一页 [1] [2] 零售头条:京东X无人超市落地雄安 步步高推社区生鲜新业态 刘强东:无人超市目前是概念 需10年完善服务形态 京东无人超市快闪店来了 年内百家无人超市将落地 海信放话:今年落地3000家无人超市 威海首家无人超市营业 进驻刘公岛旅游码头 搜索更多: 无人超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