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京东提出,今年年底每天新开1000家,此前为每周新开1000家。永辉旗下永辉生活店的目标是在2020年全国开店3万家。
随着资本的介入,便利店这一消费场景的迭代速度正从原来的每五年迭代一次,演变成现在的每五个月迭代一次。
生鲜有三个问题,保质期短、非标准化产品和对冷链要求;供应链底层成色,或许是阻扰入局者长成巨头级公司的瓶颈因素。
长江黄金七号是一艘游轮,长期游弋于从重庆到宜宾的长江江面。这艘邮轮上有且只有一家小卖铺,用于解决游轮上400多位乘客的日常购物需求。
小卖铺的人流量不错,却不赚钱。因为它面对着十多个供应商,而且只能在游轮靠岸的15分钟到一个小时之内补货,这导致小卖铺的供应链成本居高不下,连年亏损。如果强行提价的话,游客会又会选择在游轮进港时上岸购物。
后来,这家小卖铺选择与京东合作,在重庆,涪陵,宜昌三个码头停靠时,只通过京东一个供应链体系即可快速完成补货,以此降低了供应链成本。而今,这家小卖铺开始赚钱了。
小卖铺抑或叫便利店,是再造最后500米零售体系的关键触角。
在2018年,用户只需要打开手机,无论是天猫超市上的天猫一小时达,还是京东到家,亦或永辉生活……都有着线上下单即可1小时内送达的服务。新零售的烽火,正从商超、无人货架,燃烧到了密布于住宅社区和CBD的便利店。
与以往的零售业革命不同,这一次的便利店战争不只关乎密集的实体销售网点和互联网平台流量;如何将前端销售、中端供应链和后端原产地打通,实现垂直一体的数字化,或许是决定战局走向的胜负手。
战火一触即发。
风口翩然而至
在便利店的竞争格局中,鲜生活CEO肖欣意识到,自己不能跑得太慢。
2017年10月29日,鲜生活宣布与绿城物业、上海易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下称“易果”)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以合计8400万美元(约5.6亿元人民币)全资收购(鲜生活控股)北京连锁便利店品牌“好邻居”。
鲜生活创业伊始即奔跑在电商零售赛道。2016年初,该公司一口气在北京自建40家扎根社区的生鲜便利店“鲜驿站”,还牵头成立“中国便利店直采联盟”,同时还联动易果、绿城,在杭州开设数家绿城社区生鲜便利店“绿橙便利”。
“好邻居是便利店的蓝筹股,我们买在了最恰当的时候。”这位80后创业者有着十多年国际投行工作经验,此前任职摩根大通(香港)投行部高级副总裁。
彼时,好邻居在北京拥有门店300多家,年销售额6亿元左右。
肖欣正在改造好邻居,日常杂货依旧是销售重点,但供应社区和办公区用户的生鲜商品才是重塑“好邻居”的关键。
2017年12月底,装饰一新的好邻居会员店在北京农科院亮相。老顾客们发现,新鲜水果蔬菜冻品,已经堆满在低温柜里。此前的社区便利店,一般无法提供如此丰富的生鲜产品。
全球市场信息调研机构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生鲜产品零售总量3.24亿吨,零售总额达4.57万亿元,在社会零售总额中的占比高达13.8%。而在这个万亿市场中,中国生鲜产品销售渠道仍以农贸市场为主,占比73%,超市渠道为22%,而生鲜电商占比只有3%。
腾讯《棱镜》探访发现,自助购同样是该店的一个特点,即顾客不需在柜台前排队等候,可使用店内机器终端自助结账。同时,顾客还可以在线上通过“天猫一小时达”下单即可获得一小时内的送达服务,而且商品价格与线下一样。
具备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能力的便利店,日销售额高出传统便利店一倍。
由于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正在变化,他们获取信息和商品的交互界面越来越数字化。使用便利店业态构建吃饭、买菜这种日常高频的生鲜消费场景,已经是行业共识。尤其是“生鲜+便利”的模式,已经是建立用户心智场景的“爆款”。
易果CEO兼董事长张晔同样是局中人,他将这一消费场景比喻成“动车”(开车)与“不动车”的关系——用户距离实体销售网点超过两公里的话,就需要动车;如果距离只有500米,就不需要动车。
张晔告诉腾讯《棱镜》,便利店业务即不需要“动车”的消费场景,“在500米的辐射范围内,便利店经过店仓一体和互联网数字化改造,链接上物流系统,即可大体满足用户到店和商品到家两种模式。”
按照肖欣的计划,截止2018年年底,店面数量愈千家才算合格。在他联手张晔进军这片蓝海之际,各路巨头都在竞相入局。
2018年春节刚过,刘强东旗下的“一小时送达”O2O生活服务平台“京东到家”宣布,全家、7-11、罗森等国际便利店巨头的一千多家门店入驻。
另一个不甘寂寞的入场巨头系永辉。2018年初,这家传统零售巨头收购四川知名便利店品牌“红旗连锁”21%的股权,拟合作门店近3000家。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好邻居陶冶:便利店永远在变化,没套路才是最大的套路
卜蜂莲花2017扭亏 首家24小时便利店已在北京落地
抢滩便利店万亿市场 打造中国版Access还有多远
宝能入局新零售战场 “万麦”要做生鲜加强型便利店
健身“便利店”悄然在南京兴起 24小时不打烊
搜索更多: 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