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华地国际的百货业务同店销售同比取得增长,其他百货公司在2017年也同样呈增长之势,下表为面包财经整理的部分上市百货公司同店销售同比增速情况:
可以看到,大部分百货公司在2017年都迎来了同店销售同比增长。其中天虹股份由于门店调整,导致同店销售同比仍为负增长,不过跌幅已经收窄2.7个百分点,实际上,其在2017年第四季度已经同比增长约3.87%。
2018年3月29日,商务部发布的《2017-2018年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显示,从接受调查的85家百货零售企业经营情况来看,2017年百货零售企业发展情况有所好转,销售额同比增长9.1%。
尽管,业界认为有好转的迹象,但是在网购的冲击下,百货零售业仍要保持警惕。
百货公司暗藏商誉地雷 能否安然渡过?
2017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为5.48万亿元,同比增长2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5%,同比提升2.4个百分点。
近年来,线下百货商都在面临“转型”的问题,即便是全球百货业重量级选手梅西百货也难抵亚马逊的冲击。
因此还是很难断言百货业拐点究竟是否已到来。假如,仍无法实现“转型”战略,那么部分百货公司此前并购产生的商誉将是一颗不小的地雷。
以华地国际为例。
由于扬州丰祥扩建改造未达预期,故在2014年和2016年对5672.8万元的商誉全额计提了减值。
2016年,由于商圈封路改造,导致南京八佰伴经营未达预期,故关闭该百货,并对2232.8万元的商誉进行全额计提减值。
截至2017年末,华地国际账面商誉有2.5亿元,占期末净资产的4.76%,金额不大,但鉴于已经进行过两次减值计提,若未来线下零售行业仍无法恢复增长,那么这笔商誉对于利润仍会是一笔不小的冲击。
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在港股上市的百货公司都进行过商誉减值。比如,茂业国际(0.87, -0.02, -2.25%)在2017年计提了1.83亿元的商誉减值,而其2017年的净利润为12.68亿元,若剔除一次性收益约10亿元,则2017年净利润仅为2.68亿元,目前其账上还有14.1亿元的商誉。
而在股价跌跌不休的走势中,近期部分港股上市的百货公司都在回购自家股票。
2018年4月9日,华地国际回购291.8万股,耗资571.4万港元。事实上华地国际的回购已经持续4年多:2013年11月至今,共回购了3.22亿股,累计回购金额达5.6亿港元,公司股本也从上市之初25亿股减少至目前的22亿股。
另外一家主攻江苏战场的金鹰商贸,其回购历史已经持续10多年,即从2008年上市开始就在回购:2008年11月至今累计回购3.3亿股,合计回购金额更是高达32.8亿港元。
这种猛烈回购的态势,颇有誓死坚守阵地的感觉。
百货行业的拐点究竟能否到来呢?这个不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如果你真的要从港股百货类公司中淘金,千万要关注一点:他家的房产到底有没有重估过。本文一共2000多字,前面的内容你可以当成是废话,最后这段可以收藏。
(来源:面包财经) 共2页 上一页 [1] [2] 商务部发百货业报告 行业四大特点值得关注 见证百货业30年兴衰 梅西CFO离职 百货业绩回暖 王府井2017年营收增长11.09% 百货业回暖期呈现三大趋势 转变经营模式困难重重 百货业加快业态升级与转型 以新模式赢得发展 搜索更多: 百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