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关系不错,在小巴的追问下,楼下便利店老板对着小巴的耳朵偷偷透露,他的店,这几个品类的销售占比超60%,毛利率超过40%,其他的品类则只有20%多。
在运营效率上,区域密集开店、集中配送和标准化加盟的体系模式,使得一个小区周围、一条商业街上,500米、步行10分钟的范围内,总能找到一家便利店,充分体现了规模效应。
同时,固定场合的高频词交互,在某种程度还形成了一个半熟人式的社交场所,比如小巴和便利店老板,每天至少打两次交道,时间一长一个眼神就知道要买什么,消费的黏性就生成了。
类似,还有买早餐的、买坚果的、买棒棒糖的,总之那些零碎、即时、通过网购不能满足、去超市又太麻烦的需求,就是便利店的蓝海市场。
不过,如果你觉得这就是便利店崛起、超市日渐衰落的原因,便错了。
商业形态变化的背后
是人口结构的变化
便利店,连同近一年多提出的“新零售”概念,得到消费者和市场认可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结构的变化。
我们来看几个数据。
第一个数据:中国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家庭户规模,在1982年是4.41人,1990年3.96,2000年3.4,2010年3.1,2015年保持在3.1。
第二个数据:是国家民政局的数据,2015年,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经接近2亿,全国独居人口已从1990年的6%上升至14.6%。
第三个数据:一线城市独居人口比例比全国平均更高,北京为1/5,上海更是达到1/4。
这意味着什么?中国人的消费形态,已经从家庭为单位,变成了以个人为单位,整体上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如果你的办公室里有90后,你不妨问问他/她,是一个人住,还是和父母一起住?
在大城市,绝大部分的回答,应该是前者。
外地而来的北漂、沪漂乃至杭漂、宁漂,自然是独居居多;即便是本地人,自己租房独住的也不少。
一个人生活,则“家”在空间上的概念意义也会被急剧弱化。像小巴这样的懒系消费者,一个人在家吃饭的频率极低,吃了这一顿,不知道下一顿是什么时候,冰箱里存放食品的必要也就不存在了。类似的,冰箱、餐桌、厨房、写字台,乃至于床以外一切事物,都可以在住房以外的地方满足基本需求。
其中便利店,高密度、短半径、即时便利的特点,几乎可以满足单身人群的所有日常需求。
商业上,最深刻的变化,最终仍然归结于人本身。人口特征和群体需求的变化,以及相适应的商业形态的转变,决定了下一个10年商业的机会。
便利店,仅仅是其中极细微的一斑。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是否也可以尝试窥一斑而知全豹呢?新消费时代的到来,是世代更替的结果,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远远不限于去便利店买一杯咖啡这样简单。
更大的事项,比如,房产。
有人说,中国城市人口增速下降,居住的需求显然是同步下降的,应该卖房;另一方面,家庭规模小型化、居住个人化,以前一家三代同堂,5个人住一间,现在一家三代同堂,分开3间、甚至4间居住,居住的需求又显然是增加的。
两相冲抵,到底是哪一条因素的影响更大,等小巴再细细研究,如果得到了一个初步的结论,再告诉你。
(来源:吴晓波频道 作者:真嘻) 共2页 上一页 [1] [2] 90后“保温杯泡枸杞”养生后,辣系重口味餐馆何去何从? 三益宝:00后开始崛起 80后90后如何躲避碾压? 90后女生制造的“暴富神话”:售假一年买房买车 美团外卖发布女骑手大数据:45%是90后 阿里巴巴:80、90后已成制售假的绝对主力军 搜索更多: 90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