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巴每天早上到办公室放下包、打开电脑后的第一件事情,是跑到楼下便利店买一瓶咖啡。
办公室写字楼的对面,是一家大型超市,抬头不见低头见,某天买完咖啡等电梯的时候一想,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去过大型超市了,不管是办公室对面的,还是自己家附近的。相反,倒是天天要跑便利店。
年轻人可以一整年不去沃尔玛
却要一天跑好几趟便利店
回到办公室问了一圈同事(基本上都是90后),大家基本都是差不多的情况。
“我好像过去一整年都没有去过一趟小区边上的沃尔玛了,以前要在超市买的东西,全部网购送到家门口,相反,去便利店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候每天还要去好几趟,在家门口的便利店买早饭、在公司楼下的便利店买零食。”
问及原因,是效率的考虑:
“对便利店的需求,和去大超市,以及上网购物不一样。我去家里楼下或是办公室楼下的便利店,一般都是要买很着急的东西,比如出门去公司路上吃的早饭,或者周末我在打游戏,打了一半突然蓝牙鼠标没电了,就要暂停游戏,急急忙忙跑到楼下买了电池上来,然后再继续。我觉得原来要去大超市买的东西,绝大部分都可以通过电商渠道购买,而那些零碎、即时性的消费,便利店显然更方便一点。超市,好像没有什么必须要去的理由。”
效率上的优势,甚至覆盖了价格上的劣势:
“便利店的空间,看上去更加舒服,装修也干净,一进去一眼就看到就知道要的东西在哪里。超市太大了,还要找。有时候,同一样东西在超市比在便利店往往要便宜,比如一罐咖啡,超市卖3块钱,便利店卖4块钱,但我还是在便利店买得多,就是觉得其实也多花不了多少钱,不想专门再跑一趟。”
年轻人可以一整年都不去沃尔玛,却要一天跑好几趟便利店。
同样面对互联网
大型商超越开越难,便利店却越开越火
在这些消费个体行为的背后,是零售业冰火式的两极演化。
根据凯度与贝恩咨询发布的《2017中国购物者报告》,全中国顶级的70家零售大卖场,过去5年受互联网冲击的影响显著。
2012年,一个普通的中国城市家庭,一年下来平均要去沃尔玛等大型商超购物26.3次,购买101.6千克(或升)的商品,大约两周一次,购买4公斤左右的商品。
而到了2016年,这两个数据已经降到22.3次和90千克(或升),分别下降了15%和11.4%。
存量受损,增量也颇为乏力,城市大型商超的家庭渗透率已经饱和,最近5年一直维持在80%左右,可拓展的新市场有限,随着相应的购物频次、总量逐年降低,大型商超越开越难,最近数年倒闭、关门的品牌、门店不绝于耳。仅在2015年,就有一千七百多家大中型超市门店关门。
即便如沃尔玛这样的行业龙头也难以幸免:
2012年沃尔玛中国区关闭5家门店
2013年,关了15家
2014年,关了16家
2015年,关了1家
2016年,关了13家
2017年,关了24家
尽管沃尔玛每年仍在中国大陆地区新开不少门店,但关闭的数量也不少,且有增加的趋势,整体的扩张逐步趋于停滞,颓势尽显。
与大型商超的艰难局面相反,便利店却在持续增长的通道中。中国目前有70多个连锁便利店品牌,过去两年它们的店铺数量和营业额分别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截至2017年底,店铺数量超过100000家,市场规模达到1300亿,并将在未来五年保持8%~10%的扩张速度。
在产品结构上,不论出于购买需求的考虑,还是经营面积的限制,便利店与商超“大而全”的品类选择不同,选择以快餐、鲜食、零食等“高毛利、高周转”的品类为主。 共2页 [1] [2] 下一页 90后“保温杯泡枸杞”养生后,辣系重口味餐馆何去何从? 三益宝:00后开始崛起 80后90后如何躲避碾压? 90后女生制造的“暴富神话”:售假一年买房买车 美团外卖发布女骑手大数据:45%是90后 阿里巴巴:80、90后已成制售假的绝对主力军 搜索更多: 90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