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曾经预言,202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化妆品市场。市场研究机构Euromonitor也预测,2016年到2020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将以5.05%的速度增长。
在本土化妆品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外资巨头在中国市场的表现相比前几年更加亮眼。从欧莱雅、资生堂、花王等数家外资巨头发布的2017年财报数据中不难发现,中国已成为外资化妆品巨头的重要布局区域与业绩增长引擎。
同时,也有部分进口品牌在这一轮发展风口中“掉队”。梳理过去一年里,那些在中国大赚的外资化妆品巨头的做法与变化,将为品牌商和渠道商提供有价值的市场经验和经营借鉴。
进攻中国市场 “本土化”成制胜要素
结合财报数据和业内分析可知,过去一年里,以欧莱雅、雅诗兰黛、资生堂、花王为代表的一批美妆/日化集团普遍加大了对中国区域市场的投入。而“本土化”战略成为它们获得业绩增长的关键。
数据显示,花王2017财年的总销售额为约1.48万亿日元(约合86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其中,中国市场的儿童纸尿裤、高端护肤品,以及面向中国销售日本商品的跨境电商的强劲增长,对集团业绩推动明显。
2017财年,法国美妆巨头欧莱雅集团实现了2028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同比增长0.7%。业内分析,中国市场有力提升了集团奢华产品的销售份额。
韩国第二大化妆品集团LG生活健康(以下简称LG)数据也较为乐观。据其财报显示,2017年,其化妆品部门销售额增长4.9%至33111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98亿),其中,高端品牌WHOO和苏秘(su:mi 37°)保持了持续高增长。
雅诗兰黛集团业绩更为喜人,2017财年的销售额大涨17%至37.4亿美元,亚太地区销售额大涨33%至8.74亿美元。其中,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品牌在线上和实体店渠道都实现了双位数增长。鉴于良好的业绩态势,雅诗兰黛还上调了2018年的利润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在进攻中国市场时,这些美妆品牌,都不会忘记针对本土消费者更多样化的需求,制定本土化战略。
为了更贴近中国消费者,去年在华营业利润同比大增212.2%的资生堂,把ELIXIR(怡丽丝尔)定位为战略性品牌。在结合中国人消费模式和产品偏好的基础上,加强了与以天猫为主的电商平台的市场营销合作。
作为仅次于资生堂的日本第二大美妆集团,花王也在不断加码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去年12月,花王在台湾扩建了美妆工厂,狮王旗下的口腔护理品牌Clinica还将在日本开设生产线,生产中国专供的商品。
宝洁旗下品牌玉兰油则通过翻新柜台、推出新美容顾问、升级配方和包装、打造新的广告宣传等一系列措施推动销量增长。2017/2018财年第二季度,玉兰油在中国的销售增长了30%,电商销售额大涨80%。
尽管多年来在中国发展得“差强人意”,科蒂(Coty)仍旧称“中国市场是其全球策略非常重要的一环”。去年,科蒂旗下新品牌Philosophy(肌肤哲理)首度入华。2017/2018财年第二季度,其彩妆品牌Max Factor在中国的业绩表现突出。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