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海外市场对中餐接受度提高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及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国外市场对中餐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有调查显示,国外的“9000岁”人群的喜好与国内相差不大,饮食偏好也越来越接近。也就是说,国外消费者的饮食习惯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对中餐的接受度在逐步提高。
▲点餐顺序都信手拈来
据外媒报道,美国一项最新餐饮业调查发现,有超过1/3的美国人至少每月吃一次中餐,且中餐也是大多数美国人需要餐馆供应的晚餐。
人们的饮食习惯会随着周围的环境而有所改变,据统计,目前海外中餐馆约有 55 万家。随着中餐馆在国外市场的覆盖越来越多,也会让国外人逐渐养成吃中餐的习惯,这无疑是餐饮人的机会。
中餐出海给餐饮人哪些启示?
1、餐饮品牌要有国际化战略目标
品牌的发展具有一定阶段性,当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内市场已经无法满足品牌扩张需要时,走出国门是个不错的选择。我们看着越来越多的快餐、西餐厅涌入中国,甚至遍布全球,中餐为什么不可以呢?
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国际化品牌数不胜数,对中国餐饮人而言,更需要国际化品牌与这些大牌抗衡,而走出去是第一步。
▲星巴克的全球战略布局
目前,中餐出海已成趋势,将会有更多的餐饮品牌发力海外市场。面对国内日益饱和的餐饮市场,想要提升品牌竞争力,必须有国际化战略目标,并不断靠近。
西贝麦香村计划虽然被迫叫停,但曾提出的10万+计划不得不让人钦佩。倘若真能做到10万+,遍布海内外,于中国的餐饮业而言,何尝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2、中餐出海需要策略性
中餐出海在一定程度上就类似于地方餐饮走出去,当把地方小吃搬到外地市场去卖,无疑会面临市场教育成本。
策略性就是说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而不是说今天决定要开到国外,明天就下手干。
以海底捞为例,为了这次出海可以说煞费苦心,做了一系列调整来开拓市场。
① 顺应当地文化
每个地区的文化都不同,开餐厅当然要顺应地方,而不能任性,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海底捞为了硅谷店开业足足筹备了2年,但原计划的等位区设置户外暖炉、桌椅棋牌等诸多小心思仍未能实现,因为受地方管理规定的限制。毕竟是到了别人的地盘,顺应了当地的文化才能获得当地市场。
② 顺应当地消费习惯
每个地方的生活习惯不一样,差异性造成了市场局限性。那么,必然要经过一定的调整,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中餐出海也是同理。
就如外国人在中餐馆吃饭会选择刀叉一样,为了顺应当地的消费需求,海底捞硅谷店采用了分餐制。既有大锅桌,也有“一人一个坑”的小火锅,这样能保证被更多的消费群接受。
▲“一人一个坑”
走出去并不一定要强调正宗,原汁原味搬到国外要考虑受众人群。
在饮食口味上,即便是经过调制的锅底,美国人依旧觉得辣,于是海底捞就用墨西哥辣椒酱和韩国辣椒酱进行调制,做出了辣猪骨汤底,像吃韩国泡菜一样,是不刺激的小辣,这样接受度就高了。
③ 保持自己的品牌特色
海底捞的人性化特色服务,不仅闻名于国内,还名扬海外。既然如此,无论把店开到哪儿,这一品牌特色都不能丢。
“三件套”眼镜布、围裙、手机套没有丢,舞面没有丢,锅周围的抽风小孔等等一系列的捞派风一应俱全。
▲“捞派”特色
只有保持自己的品牌特色,后续在海外开拓第二家、第三家店时才能更快打开市场。
3、加强自身品牌管理
店面铺的越多,对品牌管理的要求就越高,尤其是把店开到国外。
那就不仅仅是开个店了,还包括供应链是否跟得上、人力供应是否到位、管理系统是否完备、甚至当地相关的各项管理规定是否熟悉等各个方面。
开个店不难,难的是长久开下去,想让品牌在海外站得住脚跟,就必须保证管理能跟得上。否则,开三两个月就关门了对品牌来说也是不小的打击。
中餐出海是未来的一大趋势,这对有能力的餐饮品牌来讲是一个机会,但也要根据品牌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综合考量。
盲目跟风,看竞争对手到国外开店了自己也着急起来,这样下去难免吃闭门羹。
(来源:玥老板 胡茵煐)
共2页 上一页 [1] [2]
这些倒闭餐饮企业中,死亡原因不外乎这20个
餐饮周报:肯德基爆发“鸡荒” 塔可钟在美销量超汉堡王
上海春节受理消费投诉举报781件 住宿餐饮类最多
那些用错定位的餐饮老板常常陷入6个误区
塔可钟超过汉堡王成为美国销量第四的连锁餐饮品牌
搜索更多: 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