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西雅图时报》报道,亚马逊的首家无人便利店Amazon Go,于当地时间1月22日早7点正式对公众开放。作为亚马逊重塑实体购物体验的重要项目,Amazon Go凭借传感器的视觉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无需现金,无需排队结账,拿着想要的商品直接出门”的购物体验。
然而,或许亚马逊不会想到,其无人便利店的技术构想,已经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市场上掀起了新的商业风口。2017年人工智能技术的大热,更是为这一市场注入了新的可能。
在一线城市尤其是上海和深圳的街头,以日系品牌为代表的便利店不仅占据了每一个街角的风景,也占据了中国年轻白领们疲惫而焦虑的心。然而未来几年,这些占据先机的传统便利店,在市场扩张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新技术带来的市场拐点,以及无人便利店带来的挑战。
60万市场空间,10万便利店的变革挑战
便利店最初诞生于美国市场,之后进入日本和台湾,于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市场。从便利店的发展规律来看,便利店在市场上的诞生与发展,与人均GDP有着密切的联系。
1973年,日本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7-11、罗森等便利店纷纷布局日本;1983年,台湾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7-11、全家等便利店进入台湾市场。行业内根据多年来的观察,得出了人均GDP与便利店发展趋势之间的相关结论。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16年我国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以行业内提供的行业趋势看,我国便利店市场正处于迅速成长阶段。有关部门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会突破10000美元,这一阶段内,将会是便利店发展蔓延的黄金时期。
与快速发展的行业趋势相对应的,是国内已具备的巨大的扩展空间。以日本平均每2336人有1家便利店的市场规模为例,中国的便利店市场空间为60万家。但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目前中国的便利店数量还不足10万家。但是,便利店的数量和销售额却在过去几年内持续增加中。
据统计,截至2016年,国内便利店品牌已超过260个,便利店销售额从2015年的1181亿元增长至1334亿元,增幅达13%。便利店数量及单店的销售额同样持续增长。
面对广阔的市场,7-11、全家等传统便利店本应该迎接行业的大爆发时期,但是,中国大陆市场所面临的时代,却与早年的台湾地区和日本市场不同。
早在十年前,欧美国家开始探索便利店“无人化”的运营模式;2013年,沃尔玛率先测试扫码支付的无人便利店形式,最终因防盗、放损坏问题而失败。直到2016年,亚马逊推出Amazon Go无人便利店,依靠人工智能、面部识别、图像处理以及移动支付等技术的成熟,将沉寂了多年的无人便利店再一次推向风口。
Amazon Go
就在这十年间,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在国内蔓延,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人工智能以及移动互联网服务市场。即将爆发的便利店市场,与蓬勃发展的新技术一起,在国内的零售市场上掀起了与全球各地都不同的“新零售”风潮。
传统便利店还未形成规模,无人便利店却已经试图以推倒重建市场的方式,迎接国内零售行业的新阶段。
2017年,无人便利店成为风口。在这一过程中,国内互联网巨头和凭借技术创新试图弯道超车的新兴企业,成为无人便利店市场上最重要的两股力量。
2017年7月8日,阿里巴巴的无人超市“淘咖啡”正式亮相杭州,将无人便利店推向了国内市场的风口。不过,与传统便利店而言,阿里的“淘咖啡”融合了生鲜馆、咖啡厅、书吧和餐饮等多种功能,更像是一款小型的综合商超。
阿里淘咖啡
2017年10月,京东的无人便利店在其位于北京的总部大楼正式开放,作为阿里在电商上正面对手,京东的行动不可谓不快。京东无人便利店与阿里相比更为纯粹,并未融合太多的餐饮等功能,而是单纯的无人售货便利店,与京东试图在全国范围内打通便利店的新通路战略一致,是其攻占便利店市场过程中的技术储备。
近日,继阿里京东之后,腾讯也加入了无人便利店的大军中。微信在上海开办了旗下首家无人便利店,命名为We Life。消费者在进店之前,需要用微信扫码授权并完成身份认证,随后即可进店购物。选完商品后,消费者需要在感应区将商品进行感应识别,随后使用微信扫码并付款,操作完成后即可离去。
微信We Life
半年内,阿里、京东与腾讯纷纷将开出了首家无人便利店,将这一行业一次又一次推向市场核心。风口即是机会。新兴的无人便利店市场上,资本的关注,促使新兴的企业试图凭借进一步优化的消费场景,从弯道超车,开拓出巨头之外的另一条路。
共2页 [1] [2] 下一页
Airbnb加速进军中国市场 能否适应新管理是未知数
Compete Chain将搭建区块链实验室 用KOC构建竞技游戏公有链生态
以后在日本定的airbnb可以去便利店领钥匙
日媒羡慕中国或成AI第一大国:日本或落后一代人
未来汽车可能无后视镜 摄像头和AI技术导航
搜索更多: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