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亿,这是2015年7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化妆品零售总额数据。当月增速为6.4%,“陷入了近6年来的最低谷”。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也就是从那个下半年开始,“寒冬”悄然席卷而来。
222亿,这个不太雅观的数字是2017年9月的化妆品零售总额数据,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3.7%,也远高于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水平。
看来,持续了近2年的“寒冬”,今年我们终于可以过个“暖冬”了,一切又将走向欣欣向荣,乐观的情绪也在蔓延。
但我要泼一盆冷水,我们的行业正处在“虚假繁荣期”,表面的增长,掩盖不住冰山下的众多问题。
融资:今年有谁拿到了1亿的钞票没?
我们说一个行业是朝阳产业,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资本热衷于把钱投到其中来。
化妆品行业当然是朝阳产业,根据品观网(hzpgc.com)7月发布的《中国化妆品行业资本十年白皮书》显示,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不完全统计,中国化妆品及相关企业获得天使轮和种子轮投资的,2010年为3起,2011年为4起,2012年为8起,2013年为11起,2014年上升到23起,2015年暴增至44起,寒冬的2016年下降为21起。
那么,2017年上半年呢?
5起。这其中包括小美诚品获得拉芳家化的千万元级别的投资,一号美店完成A+轮超2000万元的融资等。但是严格来说,两个案例可以归入到互联网项目行列。化妆品品牌中,获得过亿投资,只有1家——河狸家美甲及阿芙精油,获得IDG和利鼎投资3亿元投资。怎么说呢?雕爷承认自己是化妆品圈的还是互联网圈的?
反观公认的形势较差的2016年,花印B轮融资过亿元,刘晓坤的亚缇企业获得近亿元投资,舒客母公司薇美姿更是获得超4亿元的B论融资,超越丸美成为本土日化企业融资之最(至今仍是)。
为什么今年资本方们不挥舞着手中的支票,肆无忌惮地砸向本土化妆品品牌呢?一方面,优质的、规范的化妆品品牌投资标的如今确实仍是少数,可选项目不多;另一方面,难道不是大家的经营形势都不容乐观,使得资本持观望态度?
当然,今年的资本市场是有好消息的:拉芳年初登陆A股,珀莱雅下个月也将正式挂牌敲钟,不出意外的话,明年丸美、毛戈平、名臣等众多企业也将出现在A股市场。但是跟2017年有毛关系?人家早在2015年、2016年就提交了招股书。
上市的这几家,顶多算冲喜的。
品牌:到底有多少都想先把别人饿死的
在这一行,促销无可厚非,但是自杀式的促销,就是“七伤拳”了。
有人说,促销活动,是CS渠道的“心脏起搏器”,尤其是最近两年,令消费者都瞠目结舌的大力度折扣促销,正在自杀式地摧毁渠道生态、摧毁仅剩的渠道价值。
这句话并不为过。
时间回拨到2015年的冬天,那时候是群“膜”乱舞的时代,众多面膜想在后美即时代登顶王座,但是极差的经济环境让它们祭出了“杀招”——满100送100。现在再回头看,那一批疯狂的面膜有几家滋润地活下来了?
再到2016年的双十一大促,许多本土化妆品牌在往年5折优惠的情况下,又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折上折,即2.5折回馈消费者,引发了众多线下化妆品店主的强烈抵制。
当时,刘晓坤是这样评价这一事件的:“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厂家没有利润,就把问题归结到线下渠道没有利润,而电商是有利润的,它的中间层级少,那我(品牌)就不管线下渠道,去电商捞红利。”
亚缇企业董事长刘晓坤
有门店老板抱怨,“2.5折之后呢?明年做什么?是不是开始白送了?”
不好意思,今年的确有品牌白送了,这是一阵从护肤品蔓延到一直宣称以体验制胜的彩妆品类的妖风。
前段时间,我在一家化妆品店见到某国内一线化妆品集团旗下的护肤品牌在做促销,力度是这样的:满300送100,适逢年中大促,会员尊享全场4折。虽然没有白送,但基本上“底裤”已经脱下。这样的案例,绝对不是个案,从一线品牌到四五线乡镇品牌都有。
你以为只有国产品牌才会打折?上个月,欧莱雅在京东超市做了一场促销,全场满199送100,3折、4折的标签就差贴到你脸上了。虽然其中很多做促销的产品系列在线下并无销售,但是消费者是认“XX系列”,还是认“欧莱雅”三个字呢?所以,毫无意外地又导致线下实体店老板们炸了锅。
共2页 [1] [2] 下一页
高丝撤出中国工厂 因为日本本土制造的化妆品更受欢迎
日本化妆品高丝在华变策:停止本土生产集中搞销售
885批次不合格食品化妆品未准入境
我国9月份未准885批食品化妆品入境 均退运或销毁
上海食药监局:1批次化妆品抽检不合格 涉广州赞美化妆品
搜索更多: 化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