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芬 - Real Beauty广告
但做这件事儿,显然是需要勇气的,尤其对于做什么都要衡量风险大小的大品牌来讲。多芬是幸运的,提出”真正的美“这个概念之后,多芬的销售额从25亿上升到了40亿,简直就是今天SKII的翻版。
后来多芬再接再厉,又在2006年推出了一支视频广告,广告里,多芬展现了一个长相平平身材也普通的模特,是怎么通过化妆、包装、后期PS变成大家常常看到的那种身材婀娜、富有魅力的广告模特。这支广告延续了两年前的”真正的美“这个主题,表达手法更加犀利,完全剥开了大家认为的主流审美背后的秘密,广告内容几乎让人过目不忘。
2013年,多芬还推出过一个叫做“你比你想得要更美丽”(You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you think)的广告主题,击中的是人们不自信的心态,不过相较于2006年的大胆出位,这个主题显然过于平淡了。
所以你看到了,从耐克到多芬,真正棒的以女权为主题的广告,是经得住时间的历练的。拿多芬的主题来看,放到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过时。
其实后来还有一支女权主义的广告还挺出色,只是没有那么出名,那是美国的卫生经品牌Always,结合自己的品牌特性,Always提出了“像一个女孩”这样的疑问,大致表达了当女孩年纪还小、没有那么重的性别意识时,可以跟男性一样勇敢无惧。但是渐渐大了,尤其意识到生理上的弱势,或者是外在强加的歧视,会慢慢让女性意识到“像个女孩”其实是一个被普遍认为的贬义形容,自我贬低也就养成了。而这则广告的本意,是要唤醒女性的自信。
之所以觉得这个广告很出色,也是因为它放到任何时候,都能引发人的共鸣,当然了,比起多芬揭露真相的勇气,Always还是少了一个具有冲击力的表现手法。
这么着看起来,其实SKII的女权主义广告,也并不是最创新的手法,多芬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运用过延续性强化女性视角的策略了。但SKII主打的是“走心”,用社会现象来激起共鸣,是一味强调女性美的护肤品广告很少尝试的做法。
一切广告都是纸老虎的“伪女权”?
从商业角度来说,或者说,从广告创意角度来说,以上我们提及的广告都很棒。但是如果你仔细想想,这些产品无不是女性产品,而这些女性产品的使用者,归根结底还是由衷地希望,用完这些产品,我可以无限接近范冰冰的美。
商业社会的事实本来就是这么残酷:商家卖广告,并不是真的为了唤醒受众的女性意识,而只是为了卖产品;就像当为了获取流量的媒体发现,女权主义的内容容易带动大量流量时,就会不时推出女性自主的内容刺激一下受众,这一招屡试不爽。
所谓风潮,本来就是一个闭合循环,广告和文化作品,往往是社会中涌动暗潮的滞后反映者。先有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广告和文化作品发现了这一点,对此进行强化,而强化之后,又会引发更多女性的共鸣,就此形成主流的文化。
而在这个强化的过程中,媒体和广告又在追求什么?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真实的美化现实,反而会获得注意力。
拿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作为例子,有无数观众骂这部电视剧根本就是“伪女权”,是包裹着女权外衣的“中年玛丽苏故事”,明明想讲一个离婚女性的自我奋斗故事,说着说着,却还是变成了一个所有事情都要依靠身边有为男性的“伪奋斗故事”。
这些观众们说得没错,现实生活里,很少有人能有剧中女主角的、有社会男精英加持的好运气。但话说回来,如果这部剧描述了一个女性离婚之后悲惨的现实故事,这样的悲剧有多少人会关注?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喜剧结局文化”熏陶长大下的观众,显然会热爱不真实的玛丽苏故事。主流电影和电视剧市场的大部分作品,也都以主角充满欣慰的胜利笑容作为结尾。这样的故事,才是好卖的。
说到底,影视剧和广告,大部分是主题就是美化真实生活的,它们让人落泪、让人欢笑,终究还是要给人希望,给人代入感:现实已经这么残酷,还不能让人钻进虚假的故事里,悲欢离合一场么?
从这个意义上说,阐述女性困境,引发女性共鸣的SKII广告有市场,但是展现传统、主流美的女性产品广告,也永远会有市场。
(来源:RET睿意德) 共2页 上一页 [1] [2] 美妆社交!关店潮中越活越滋润的丝芙兰有新动作 沃尔玛正式进军美妆市场 推出美妆护肤品牌Found 美妆周报:美妆心得首家实体店落户杭州国大 屈臣氏中国开了店中店 美妆心得首家实体店落户杭州国大 开业仅用53天 浪漫七夕 兴业太古汇美妆工作室让爱“美”不胜收 搜索更多: 美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