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把握人本需求,从场所运营到人的运营
随着人的需求变化,商业项目也应当跳出以往以“场所”运营为主的思维,除了用场景创造流量外,更要回归人性,深层次挖掘人的本真需求,以体验和服务制胜;以个性化、精准化的内容营销,实现消费者的导流,激发并引导消费需求。
实体商业与电商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体验与服务。这就要求商业运营者需要以人为根本,从细节着手,有针对性的为不同身份标签的消费者打造相应的商业场景,提供与其需求相匹配的服务。例如:为家庭消费人群引进儿童业态,设置亲子互动区域;为文青爱好者打造艺术氛围浓厚的休闲街区,举办文化艺术展览活动。而在人性化服务层面,可学习借鉴日本商业:在商场门口准备卡通造型的儿童手推车,在商场内设置宠物寄存处,设立功能齐全的母婴室等。
与此同时,商业的经营更需要以受众认同的内容为依托。时下大火的IP,通过粉丝效应与品牌凝聚力吸引客流和聚集人气,增加消费者的交互度和黏性,商业空间也因此有机会获得市场及盈利。从最初的聊天工具发展到游戏,到呆萌的表情包,再到如今的Line Friends实体店,不断人格化的Line更加注重消费者的场景消费体验,其所营造的环境带来的不只是人气,更是将流量变现的能力。
此外,当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的界限,交通打破了以往城市的格局,人群也开始以兴趣和爱好作为划分基础。而商业恰恰面向的是拥有相同文化标签属性的一类人,也因此,从体验到服务,再到内容,商业项目只需找准这类特定的人群,通过经营符合其兴趣爱好的内容活动,增强其交互性,建立具有圈层效应的社群。这样,社群中的人既能成为商业项目的忠实粉丝,又能成为品牌的传播者,场景内容的分享者。
3. 借势互联网,大数据助力商业地产再升级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商业地产仍然是以存量市场为主,为了消化这部分商业,在极致的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必须要学会创新尤其是加强新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手段获取有效信息。如今,大数据在商业地产领域的应用日渐频繁,通过技术手段打通线上及线下,串联场内场外,重构商业项目对自身、消费者、竞品的认知,实现商业项目的诊断调整和优化升级。
对消费者的认知存在偏差,对受众的身份标签把握的不精准,是目前市场上的商业项目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大数据监测通过对海量数据的筛选、研究,帮助项目正确了解其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范围、受众的年龄结构、身份标签,开发商基于数据依据做出品牌、业态的调整,甚至投其所好举办一些营销活动以吸引更多的消费人群。与此同时,大数据也是开发商用于准确洞察竞争对手的可辐射范围、客群属性及品牌偏好的有效途径,以确定项目之间的竞争策略。以青岛万象城为例,通过大数据研究发现到访客群与项目的中高端定位存在一定偏差;通过对竞品客群的线下行为扫描了解消费者的品牌偏好,发现其对价格略高的品牌并不感兴趣……对此,青岛万象城进行相关调整——调低客单价、拉开品牌档次,提升消费者的厚度;丰富各类业态,增设符合青岛当地消费者口味的餐饮品牌,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图仅为示意,不代表青岛万象城
另外,大数据还可用于场内到访关联性分析,即通过监测不同时间段的客群到访量,分析商城内楼层之间的转化、各商业业态之间的转化、主力店与场内其它店铺之间的转化,以此评估主力店的吸客能力,为商场对主力店铺的后期调整与否提供有力依据。最后,大数据可监测广告投放、场内活动是否有效,以此来提升市场宣传的效率和价值。目前,包括华润、中粮、印力、龙湖在内的多家开发商已经越来越重视大数据的应用,并把其作为商业项目调整的重要依据。
商业地产进入存量时代已显而易见,不同于打造新增商业,存量商业的激活是社会资源的再利用,也涉及到产权、建筑、硬件、商业再定位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更谨慎也更精准。而如何让城市中早已失去活力的商业资产,重新滋长力量、发挥价值,是我们需要一直探索和思考的课题。
(来源:RET睿意德 赵杰) 共2页 上一页 [1] [2] 沈阳商业地产销量大幅攀升 同比上涨高达42% 沈阳商业地产趋向过剩 9年1.9万亩商业用地挂牌出让 沈阳商业地产“大跃进”式发展 规划布局合理性被质疑 专家:尊重市场 沈阳商业地产还有机会 沈阳商业地产:“高大上” 透支未来10年空间 搜索更多: 沈阳商业地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