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redsh.com/img2017/1705200031371.jpg)
2 元一个的包子, 3 元一根的玉米, 5 元一个的饭团,这些食物让便利店有了各自不同的“味道”。
![](http://www.redsh.com/img2017/1705200031372.jpg)
它怎么能只是个便利店?分明装得下我全家
我们可能在早晨时买一个面包,中午时打包一份盒饭,深夜里来一碗热腾的关东煮。便利店如同一个隐形的厨房,过去我们心照不宣。
而现在, 7-11 门口挂着“早餐示范店”,好邻居立起了“早餐”、“午餐”的牌子,全家 4 代店开辟了一片咖啡区......
便利店增加餐品种类,摆起餐桌越来越常见。
![](http://www.redsh.com/img2017/1705200031373.jpg)
全家 4 代店散发着小资调性
不仅如此。
拿到 3 亿美元投资的新兴便利店品牌——便利蜂,主打“ 15 分钟外卖送到你楼下”,免配送费!
便利店开始明抢餐饮的生意了。
便利店抢夺餐饮生意背后的逻辑
42 章经创始人曲凯说,所有线下业态都可以被放到一个坐标系中,一条轴是服务、另一条轴是产品。最终的账可以用一个公式来算:利润 = 进店人数 × 转化率 × 客单价 × 利润率。
![](http://www.redsh.com/img2017/1705200031374.jpg)
想提高利润,必先优化这些数据
与按摩,美发美甲这类重服务业态不同,便利店更接近一种轻服务重产品销售的业态。
便利店满足的是即时性的消费需求。比如我们口渴时,会到楼下的便利店买瓶水,而不会走 1 、 2 公里买瓶水。“便利”的属性,让便利店的商品相比于超市有更高的溢价空间。
而“便利”也意味着服务半径受限,扛着房租和人力两大成本,如何获取更高的利润是每个便利店面对的挑战。
![](http://www.redsh.com/img2017/1705200031375.jpg)
自有新鲜产品是便利店们的吸金利器
从全家、7-11、罗森三大外资便利店的数据来看, 60%-70% 的进店消费者会购买鲜食产品。顾客习惯买一份便当顺便带一瓶饮料或一包零食。通常情况下,只占店内所有 SKU 中 1-3 成比例的鲜食品类,却可以带来 40% 的销售额。
自营食品,成了便利店在顾客心中的独特符号, 7-11 的“好炖”,全家的冰淇淋,罗森的甜品......更有网友总结了《最强攻略! 7-11 、全家、罗森里有比餐厅还好吃的美食》。食物让便利店从一个冰冷的“售货机”变成了有温度,有味道的地方。
除了拥有更高毛利,自营食品正在成为吸引顾客的磁铁。
试想一下我们平时到便利店的动机:雾霾突袭没有口罩,牙膏用完了,口渴了......这些场景多数带有偶然性,拉低我们到店的频率。
而三餐是我们每日的刚性需求。如果把吃饭的场景与便利店绑定,自然会刺激我们到店的次数。
高毛利、差异化、能吸引顾客到店,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便利店喜欢搭载快餐了。 共2页 [1] [2] 下一页 商超、便利店夹击下生意仍不错 杂货铺有何经营之道? 便利店借力新零售风口的冷思考 便利店连锁品牌加速占领北京市场 改变悄悄发生 本土便利店:鲜食与自有品牌商品是方向? 2016年连锁百强超市增速仅便利店一成 搜索更多: 便利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