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春节后,创投圈回暖,除了曝光率过度的人工智能,一个传统和古老的线下业态——便利店,突然被追捧和炒作。
2月中旬,便利蜂突然出来刷屏,这个新便利品牌的创办团队来自7-11和邻家,一下就在中关村开了5家店,并已获得了3亿美元融资,背后的投资人是斑马资本创始合伙人、去哪儿创始人庄辰超。

据说,庄辰超已经准备好30个亿,要打造便利店新物种,目标是让便利蜂开1万家店。这确实有点激动人心,奋斗了多年的7-11在北京也就200多家店,全时也就300多家店。
自此,便利店开始作为一个新风口被讨论,引起创投圈的躁动。
人家已经抢先入场并All In,你要不要跟?
德叔今天在这里告诉你,千万别听媒体瞎吵吵,便利店这个“风口”其实也是个大坑,千万不要着急跳!
争夺线下流量
事出反常必有妖。
便利店做了这么多年,也没见中国出现一个巨头,反而是大量创业者成了炮灰,只有满地的夫妻老婆店依然繁茂如初。现在却突然成了风口,到底为什么?
背后的逻辑涉及到零售和电商行业正在发生的一个巨大变化,那就是纯线上流量的获取成本已经大大超过了线下。
来自业内的说法是,现在阿里巴巴在线上的获客成本都达到700块,花同样的钱打广告买流量,天猫淘宝的SKU全品类,加上更多的消费频次,可以覆盖流量成本。
但对很多小电商来说,这种线上的高成本是无法承受的,要么死,要么半死。线上流量基本都被阿里、京东等几个大平台垄断,生态也越来越不健康。
所以,这几年电商领域的创业者像潮水一般,不断挖掘新的流量红利,从网红到内容型电商,然后到社交电商和微商,背后的本质其实越来越往线下关系走,通过社交让货与用户发生关系。微商或类微商的多级分销是一条险途,网红的成本越来越高,头部内容也越来越稀缺。
这个时候,相比更高成本的线上流量,线下场景的流量反而有了价值,如果能够对线下业态进行优化,再结合线上,有可能创造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机会。
马云为什么提新零售?对于未来而言,只有线上的阿里巴巴走不了更远,缺乏想象力。他在摧毁了很多线下店之后,突然发现必须要跟它们联手,为此甚至不惜成本。
原来提O2O,都是线上向线下导流。现在可以说,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很可能是线下往线上导流,电商通过线下场景获客。

在这一点上,百联集团、各种商超和Shopping Mall是有价值的。最近,你可能还发现了一个新现象,放置于线下的各种无人值守服务终端正在遍地开花。
最典型的是咪哒miniK这家迷你KTV设备商,包括它在内很多类似公司都被投资机构追着投,约都约不上。三四线城市的打工仔们则想象着,把一台或多台miniK设备放置于商场就坐等收钱的迷人场景。
相比于传统KTV等业态,通过创造出一种新型的线下场景终端,改变原来的成本机构、店面结构和产品结构,保证体验的情况下,就能低成本获取线下流量并产生交易。
前段时间,德叔了解到一个零售项目,是通过在商场密集人流处放置一个无人值守鞋柜进行鞋类产品的销售,通过有竞争力的价格吸引顾客,自主试穿后自主扫码结算。虽然这个项目也一大堆问题,核心还是刚才说的,投资机构正在抢购能够低成本获取线下流量的项目。
甚至可以说,火的一塌糊涂的摩拜单车和ofo也是同一类项目,线下场景获客、线下消费,然后把数据、资金、用户导入线上。平均下来算一算,他们的获客成本其实很低。 共2页 [1] [2] 下一页 智能购物篮来了 日本便利店或将进入“无人”时代 南昌今年至少增300家便利店 拓展综合服务功能 美宜佳:从小卖铺到中国便利店行业“隐形冠军” 便利蜂:便利店的新玩法 发展有三大前提 重庆便利店生存现状调查:风口到来之前,先跑马圈地 搜索更多: 便利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