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七宝万科广场别出心裁开出了“老公寄存室”,瑞虹月亮湾力争再造一个“新天地”……最近,越来越多的社区商业不仅新意迭出、抓人眼球,而且大有升级转型、风头渐劲之势。
这些现象不是偶然。相比一些大型购物中心里的人少冷清,一些社区型的商业经营确实有声有色。这是否意味着,“小而美”的社区商业将成为未来商业的新增长点?今后的社区商业,又将会形成怎样的发展趋势?
新建大居社区商业,随人口导入逐渐完善
社区商业,简单来说就是以一定地域的居住区为载体,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属地型商业。理论上总建筑面积不超过5万平方米,核心辐射圈半径为1-1.5公里。
根据《上海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14-2020)》,全市规划15个市级商业中心、56个地区级商业中心。同时构建完善“市级商业中心、地区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区”为核心的“3+1”实体商业和“网络终端+网上商店+快递配送”为核心的网络零售商业。至2020年,本市规划商业设施建筑总量控制在7000-7500万平方米,年平均增长2.6-3.6%。
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顾建发注意到,15个市级商业中心全部分布在上海600平方公里以内的外环线以内区域,地区级商业中心则外环以内19个,外环以外37个。按照上海2500万人口来算,人均商业面积达3平方米,超过国际一般城市1.3—1.5平方米的平均水平。
不过,商业分布明显不均。相对外环以内而言,外环以外不仅没有一个市级商业中心,即便37个地区级商业中心放在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来看,也是比较稀疏的。社区商业中心同样是如此。此外,很多新建大居的社区商业相对缺乏,正随着人口的不断导入逐渐完善中。
这份规划也表示,要限制超大型和大型商业网点的过度建设。注重功能定位、业态配比、品牌引进,尽可能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因此控制一些地区商业的过度发展,而培育重点地区的商业发展,完善它们的社区商业,应成为发展趋势。
留住家门口的客流,个性和体验是关键
在采访中,不少人都表示“看好社区商业”的发展。退休阿姨李念的话可能颇具代表性:“毕竟每天都面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还有些日常消费品需求肯定想在家门口解决,那些比较高档点的商品偶尔去大商场里买点。”
不过,要想真正把社区商业经营好,也并不容易。上世纪90年代开始,社区周围的一批大卖场一哄而上,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日常消费品需求。然而,由于同质化竞争和电商冲击,不少大卖场已经出现了经营萧条甚至关门的情况。在很多街道,都有大润发、沃尔玛、家乐福、世纪联华等并存的布局,超市基本以中老年人消费者为主。一些大卖场已在转型调整中。
记者注意到,很多新型的社区商业瞄准居民的最迫切需求,主打亲子牌,同时加大了餐饮比例。但是即便日益旺盛的亲子消费需求也不并是那么好抓住,不少社区的亲子商铺都存在平日冷清的问题。也因为这个原因,商家的调整升级始终没有停止。
对此专家认为,对开发商来说,餐饮及亲子业态均有租金支付水平低的问题,且亲子业态属于周末型消费,平时较难为社区商业带来人气。所以,餐饮及亲子更适宜作为社区商业聚客的引擎,而不一定是占比最高的业态。从趋势看,社区商业的服务功能将日趋多元化、复合化,将从过去只提供商品和服务,转变为提供生活方式场所。提供的服务范围也更加宽泛,具体表现为3种主要需求:即更加注重以儿童游乐、早教、亲子活动为主的家庭消费需求;以居家养老、老年保健、上门服务等为主的老年群体消费需求;以商务聚会、洽谈、休闲、社交等功能的商务需求。 共2页 [1] [2] 下一页 北京市便利店、社区商业两个行业规范发布并宣贯 如何看待社区商业新风口 大数据调查:社区商业欠缺什么 社区商业新画像 拆违,社区商业升级新引擎 搜索更多: 社区商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