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朋友圈中流传着这样一条消息:实体店又迎来“倒闭潮”了。还有数字为证:2016年上半年,在单体百货、购物中心以及大型超市业态中,共有22家公司关闭了41家店铺,歇业总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
单看这一数字,确实有点触目惊心。但如果你把它放到整个中国市场中看,其实远没有那么可怕:据RET睿意德统计,最近几年,中国商业地产的年均开工面积是1.9亿平方米。即使按年计算,把60万平方米这一数字乘以2,也不过120万平方米。也就是说,一年因倒闭而退出面积不到新开工面积的0.64%。
这,可以称为“关店潮”吗?
据不完全统计,2016上半年全国新开业商业地产项目达到174家。其中,1月份开业项目最多,为56家;2月份开开业项目最少,为5家;3、4、5、6月份开业的商业项目分别为15家、25家、39家、34家,下半年则更多。也就是说,半年内倒闭的实体项目,不过与一个月的新开项目数量相当。中国的实体商业仍在向上发展当中,对此不宜妄自菲薄。
大规模关店?还没到时候
判断未来发展趋势,首先需要数据说话。RET睿意德今年发布的《中国商业地产服务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从2007年-2016年,中国商业地产先后经历了三个增长期,惯性前行依然是未来几年商业发展的主旋律。而且,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商业用地面积始终保持着逐年递增的势头,直到2015年的22530万平米,才第一次呈现略微下滑的趋势,从供给端来看,商业地产开发建设仍处于峰值供给阶段,每年增量惊人。
与此同时,中国消费需求还远没有释放。中国人均购物中心面积仅为0.2平方米,与美国的2.2平方米相比,发展潜力巨大。美国购物中心销售占社零总额比重为47%,中国仅为13%。同时我国的储蓄率远高于其他国家,2014年,中国居民可支配的收入超过63万亿,总储蓄超过30万亿,48%的储蓄率依然高于韩国的34%,日本的22%,以及美国的18%。收入水平更高、消费意愿更强烈的新兴中产阶级和90后的崛起,也让未来的商业充满了更多想象的空间。
另外,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欧美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城镇化每增加1%,就意味着2000万人口参与到城市的社会化分工,产生2000万消费人口基数,这是商业发展的巨大红利。截止到2015年为止,我国的城镇化率是56.1%,而日本是91.3%,红利期仍然存在。
从发达国家购物中心发展趋势来看:人均GDP在5000美元以上,购物中心迎来较快发展;超市、百货依然是主力,但市场份额开始下滑。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购物中心开始井喷。人均GDP在10000美元以上,购物中心开始分化。无疑,我们正处在由8000美元向10000美元发展的过渡期。
是什么样的店在关店?
尽管红利期仍在,但不可否认,确实有一些实体商家在“关店”,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到底是哪些商场在关门?
这是媒体根据财报以及公开报道整理的今年以来部分百货业关店记录:
2016 年 8 月:百盛集团将关闭重庆万象门店,上半年已关闭西安东大街和重庆大坪店两家门店。
2016 年 6 月:华联商厦关闭开业 22 年的成都店。
2016 年 5 月:南京八佰伴停业。
2016 年 4 月:友谊商店关闭广州南宁店。
2016 年 4 月:世纪金花关闭银川店。
2016 年 3 月:来雅百货关闭泉州中骏世界城店。
2016 年 3 月:喜乐地购物中心关闭长沙万家丽路门店。
2016 年 2 月:摩尔百货关闭成都天府店。
2016 年 2 月:新华百货关闭银川东方红店。
2016 年 2 月:NOVO 百货关闭重庆大融城店。
2016 年 2 月:天虹商场关闭深圳深南君尚店。
2016 年 1 月:新世界百货关闭北京时尚店。
……
我们可以发现,百货、超市是关店“重灾区”,这恰好符合西方多国商业发展过程已经出现过的“人均GDP在5000美元以上,购物中心迎来较快发展,超市、百货市场份额开始下滑”的客观规律。
在城市方面,关闭的41家商铺中,一线城市关闭7家,占17.07%;新一线城市关闭15家,占36.59%;二线城市关闭11家,26.83%;三线及以下城市关闭8家,占19.51%。由于许多一线准一线城市人均GDP早已迈过10000美元门槛,已经开始进入购物中心分化期,自然会有一批商铺关店。这恰恰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
楼市的动荡也对上半年的实体商业产生了一定冲击。2016年上半年一二线城市住宅行情火爆,使得开发商对于利用购物中心拉动住宅销售热情有所下降。
从深圳地产爆开后,南京等二线城市接力,全国人口不断向一二线城市继续流入,随着可售资源的不断减少,价格不断飙升。三四线城市成为库存重灾区,开发商为了拉动销售,缓解区域人口外流,启动购物中心去化动机不断升级。一些中小型开发商为了购物中心能够及早开业,投入大量资源,使得负债率不断上升。无形中增加了未来经营的风险。
更大的隐忧是高库存。目前北上广深和杭州是中国各大城市里商场租金尚可的城市。一些二线城市的商业氛围虽然远远不如这些城市,但却同样供给大量的商场用地。2015年二线城市零售项目占零售项目总存量的65%,当年零售项目新落成项目的73%,一些项目为了招商,已经打出了三年免租金的广告,这不得不让人担心其未来盈利前景。
至于互联网“野蛮人”的入侵,反而不用太担心。线上交易已过窗口期,线下实体店天然的人流入口和流量屏障开始出现崭新的市场机会。实际上,现在许多电商品牌甚至电商平台,正在成为实体商业的新“金主”,阿里巴巴今年以来的一系列入股或收购实体商家的行动便是明证。
共2页 [1] [2] 下一页
电商冲击 各地出现关店潮 实体零售业如何度“寒冬”?
北京百货店关店潮背后:寒冬已至 加速洗牌
净雅酒店关店潮调查:陷入欠薪等系列纠纷 转型缺乏定位
鞋王百丽净利下滑20% 两万门店跟进关店潮
国内知名女鞋百丽品牌陷“关店潮”每天关店3家
搜索更多: 关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