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饥饿营销在短期内创造了火爆的场面,但是却难以维持长期经营。赵培指出,快时尚品牌推出的副线系列往往存在特定的主题和概念。比如今年H&M Studio的春夏系列,就以“旅行”为主题,推出了一系列产品。但是如何确保这些特定的主题能够吸引到消费者是个问题。
此外,虽然副线系列在短期内可能创造了购买的高峰,但是这种集中在单一门店的销售方式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存在着购买壁垒。“绝大多数消费者不会为了买一件衣服跑到很远的一家店去抢购。而放在电商平台上的副线系列,也往往会因为与大众线产品混杂在一起而失去独特性。”
小众系列未成气候
2002年,优衣库进入中国市场,并开启了快时尚品牌进驻的热潮。2006年,Zara、H&M、C&A等快时尚品牌已经以风卷残云之势“袭击”了中国大中城市的各大卖场。高性价比、较快的产品更新速度也成为了这些品牌共同的特性。但从去年开始,快时尚的“速度后遗症”开始暴露,消费者也逐渐开始厌倦所谓的快时尚的消费怪圈:购买廉价衣物-丢弃清理-再次购买。
赵培指出,对于平价服装品牌来说,这种“快”的定位已经开始出现弊端。今年,H&M、优衣库在中国地区的增速都明显放缓。在这样的状态下,走向高端似乎成为了一条必经之路。通过开辟价位较高、设计与品质也较高端的副线系列,快时尚品牌正试图走出平价快速的框框,开发更高阶层的市场。
但是这种扩张还远远未成气候,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副线产品的开发对于快时尚品牌来说还停留在试水的阶段。赵培指出,实际上,既然取得了较好的销售成果,快时尚品牌完全可以在普通门店中开设精品柜台,来供应这些价位较高的副线产品,或者开发独立的专营店。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恐怕还是受制于自身的定位,基于成本控制的因素,不愿意长期供应这些要耗费更多优质面料和设计成本的产品。
今年,快时尚品牌的业绩出现了集体缩水的现象。据H&M发布的财报显示,集团三季度的毛利率下跌190个基点至54%,而去年同期则为55.9%。在中国市场,H&M在2007年曾经创造了82%的销售增速,但在去年,这一数字已跌至16%。而优衣库2016财年的海外市场经营利润同样出现了13.7%的下滑。
赵培指出,快时尚品牌的安身立命之本依然是价格优势,即“一流的设计,二流的面料,三流的价格”,特定的副线产品可能会涉及聘请额外的明星进行代言,这对于品牌来说也是比较大的开支。也与品牌本身的定位产生了冲突,这也是现在快时尚品牌没有大力发展副线系列产品的原因所在。
北京商报记者 孙麒翔 王潇立 共2页 上一页 [1] [2] 化妆品可以像快时尚一样 高端低端搭配使用 发展中国家也要被快时尚淹没了 这将增大污染? 快时尚巨头业绩下滑频繁关店 为何疲态凸显? 快时尚品牌遭遇发展瓶颈期 今年关店超530家 H&M多款产品登质量黑榜 快时尚产业弊端日显 搜索更多: 快时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