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卖场艰难转型的时候,“小而美”的便利店扎根在人们日益碎片化的消费持续生长。据尼尔森最新出炉的《2016年度中国卖场超市购物者趋势报告》显示,便利店的渗透率从去年的32%上升为38%,消费者对便利性的高需求将持续,他们的消费会进一步从大型商店转移到相对较小的零售渠道,便利店将迎来发展新机遇。
业内人士指出,便利业在4-5年内或将迎来爆发期。在这一利好的背景下,以7-11为代表的多家外来品牌日前高调宣布在华店铺扩张计划,可以预见,未来的4-5年,外来便利店企业和本土便利店将展开一场激烈的近身肉搏。
便利店行业逆势增长
便利店近年来惊艳的表现,成为零售行业交出的消沉业绩里的一抹亮色。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资料显示,2015年底62家便利店企业合计门店数为8.3万家,同比增长近一成,合计销售额增幅达15.2%,据推算,2016年中国的便利店市场规模将达1000亿元。
今年8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针对便利店行业开展了一次行业调查,调查显示,近四成的便利店销售总额同比增长10%以上,2016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称,在日本,便利店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超市,大体为54%:46%。我国目前的实体零售市场,便利店和超市的占比大体是8%:92%,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据业内人士介绍,“便利消费”早在2012年就列入商务部的工作重点中,可见,今后便利店将在中国市场飞速发展,无论是开店频率还是营业收入,其前景都会好于其他零售业态。
外来便利店品牌也早已盯上这块巨大的蛋糕。罗森作为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家日资便利连锁品牌,自2009年起加快在中国的发展计划,中国被视为最重要的海外市场。罗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三宅示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一方面,由于消费升级的驱动,未来10年,中国户均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月―8000元/月的“新兴中间层”和1.2万元/月―2.2万元/月的“中上层”人群比例还会提升,这两个人群的消费特点是对价格不敏感,消费时间“碎片化”以及更愿意把有限时间花在文化、娱乐、休闲等领域,这些人群是像罗森这样的便利业态的消费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中国不断释放的人口红利让外来者更有信心,据三宅示修推算,到2022年之后,30-39岁这一购买力最强的人群将抬头,加之“两孩”政策的推行,可以说中国未来人口红利的释放将一波接一波。
据了解,罗森计划2016年内将中国门店数量增至922家,预计店铺将净增270家,到2020年将构筑3000家店铺的体制。其他日系便利店也正野心勃勃地开展店铺扩充计划,全家目前以连锁加盟的方式在华运营约1600家门店,计划2016年度净增门店273家,预计上海将净增94家,居全国首位,此外,全家还将在成都和广州增加门店数量。在日本运营便利店7-11的Seven&iHoldings在华拥有2240家(包括香港)店铺,也将在广州和北京等地增加门店数量,2016年日系便利店新增门店数量将创新高。
洋土便利店展开市场争夺战
事实上,单从店铺数量来说,本土便利店品牌要更强势,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发布的2016年连锁便利店大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连锁百强销售规模2.1万亿元,同比增长4.3%。门店总数达到11.1万余家,同比增长4.7%,其中位于中国连锁十强企业之首的易捷门店数量为25000个,具体到广东的便利店品牌,美宜佳仍是行业龙头,门店数量达7400间,天福拥有门店数2830间,上好拥有门店数2200间。其他地区较为知名的便利店,如上海的快客有门店1650间,成都的红旗连锁有2200间。
但据英媒报道,外国品牌仍然比中国的本土同行更受欢迎。其中,7-11最受欢迎,有20.4%的受访者说他们经常在该品牌的门店购物,这一数字比去年第四季度的数字高出1.1个百分点。全家便利店和罗森便利店的受欢迎程度同样有所提升,分别上升了0.8和1.2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我国便利店仍处于亚健康状态。并非所有的便利店都能从中分享市场繁荣带来的增长机会。据统计,国内便利店单店日销售额最高的有1.5万元,最低的只有755元,相差20倍。裴亮一针见血地指出本土便利店数量巨大却相对弱势的症结所在,尽管全国便利店的销售增速达到了25%,但是增长的来源绝大多数是外延式的增长——门店增长达到了22%。 共2页 [1] [2] 下一页 韩国便利店纷纷出口自有品牌产品到海外 新市场环境下 便利店该如何调整品类组合? 日本便利店市场并购重组诞生新巨头 日本7-11便利店将提供免费电话翻译服务 日本90%的连锁便利店受理银联信用卡 搜索更多: 便利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