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现在已经处于临界点,这是人力成本与机器替代的临界点。如在这个
临界点过渡得好,中国制造的优势是可以保持的,否则真的成为“夹心饼干”了。
以前看报道说,中国制造业成本已直逼美国96%,与美国相差无几,还有点不信。2016年5月,我借助参加一家美国公司全球年会的机会,与一家国内企业董事、监事、高管考察团到美国考察了不少工厂,与美国工厂的一线管理者现场交流,方知所言非虚。
随着中国的人力成本上升,虽然在加快机器替代劳动力的步伐,但工厂的管理思维还停留在原有阶段。如果不立即调整,就会成为“夹心饼干”,不仅与越南、印度制造业相比没有竞争优势,而且与美国制造业相比也没有竞争优势。
前几年美国人谈论离开中国制造的日子无法想象,今天似乎已成现实,中国制造被美国品牌商零售商换成了东南亚制造。中国轻工类产业的空心化已成定局。一个例证就是,我在美国买了几件服装,有越南产的、印度产的。而美方参加活动穿着的服装,也没有中国生产的。
按照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历史,凡是必须以人力为主的行业,如服装行业、加工组装行业,中国都将逐步丧失竞争优势,迟早会转移出去。有些行业过去是以人力为主,却是可以改造的,可以改造成人机结合。我参观的企业,基本上是人机结合的。
然而,中国制造业的改造,不是简单的以机器替代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管理思想体系的改变。和我一起参与调研的董事、监事、高管,在归途中就立即展开部署,立志改变管理思路,进行流程再造。因为简单地核算一下,就能想象到改变带来的巨大收益。
中美工厂的管理差异在哪里?
归纳起来,中美工厂管理大致有以下几个差异:
第一,中国工人基本是工序作业,而美国工人是流程作业
在中国工厂,一个工序就是一个岗位,可谓一个萝卜一个坑。工人基本不动,而生产线在流动。人员密集程度由工序决定。这是中国工厂管理的基本特点。但在美国,一个流程只有一个岗位,一个工人负责全部流程。生产线在流动,工人也在流动。一个工人可以负责一条生产线,甚至可以负责一个工厂。
中国工厂即使用机器替代劳动力,也是简单的工序替代。机器增加了,但对人员的依赖性仍然很大。正因如此,中国的制造成本是由工人数量决定的,而美国的工人工资虽然很高,但在成本中所占比例很低。
经过简单核算后得出一个结果:美国与中国一家同等规模企业的制造成本相比,美国竟然只有中国的一半。
第二,中美工厂的设备差异不是核心,分工理念才是核心
我们考察的美国工厂,既有1970年代的老工厂,也有刚投产的新工厂。从设备先进程度讲,美国的有些工厂不一定有优势,有些中国工厂的先进化程度、自动化程度也很高。但是,仍然不如美国工厂,我认为美国是分工理念的差异决定的。
中国工厂的专业分工非常细,甚至细化到工序,决定因素变成了熟练程度,而非专业水平。美国工人的分工是流程分工,一个流程必须全部熟悉。而事实上,美国工人的文化水平也不是非常高。
第三,大量非核心工作外包
中国工厂的配套人员比例很高,有些配套人员是为了应对不时之需,平时并没有多少工作量,紧急时刻人还不够用。但美国工厂非核心工作基本外包,外包公司其实更专业,效率也更高。所以,在美国工厂是很难看到非核心人员的。而中国工厂的非核心人员配备,不仅一个厂要配套,甚至很多部门为了使用方便,部门内部也在配备,形成极大的浪费。
第四,产业链分工稳定,交易成本低
我们见到的美国工厂,多数没有销售员,即使有人数也很少,要么兼职,要么老板就是销售员。产业链分工明确,交易非常稳定,而且多数是长期合同,大家都把精力放在确保品质稳定上。
美国有很多产业辅导的企业(或称咨询公司),对产业链的研究非常精细,可以提供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咨询服务。 共2页 [1] [2] 下一页 番禺“全球珠宝制造中心”加工商:传统珠宝制造业的春天不会来了…… 民间投资下滑背后:制造业不赚钱 金融仍在空转 到2025年印度制造业占比将达到25% 为何财新制造业PMI偏低?专家称外需疲软是主因 全球制造业进入争夺时代 中国不能放弃中低端制造业 搜索更多: 制造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