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抛弃政府有违正义的垄断性土地市场收入,企图维持房地产固有的增长格局。所以新常态了依然地王连连为高房价背书。这还如何指望人们去搞实业搞创新呢?没有这些又何来新常态呢?现在各地不断爆出多少人蜂涌购房顷刻售磬的新闻,似乎房地产及整体经济回暖向好。但这却很象民国末期大批饥民手提成捆的金元券挤在米铺前砸门求米。中国的房地产当前面临的问题决不是什么去库存,而是应当借鉴新加坡等国,作城市居民住房供给体系的根本调整。如果偏意识形态一点,这可以说是居民住房的资本主义模式与社会主义模式的区别(不要以为社会主义就只在我们这里)。
不敢痛下决心在住宅、医疗、教育这些最基本的民生领域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主管部门搞了那么多年的所谓改革,舍不得放弃既得利益,开创不了新局面。实际上中国改革成功经验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以开放促改革。医疗、教育等领域只要敢于对外开放,很多问题就解决了。
虽然政府为了适应新常态,出台了很多经济政策,但并未触动集权式增长制度格局。所以大多很难落实,难见成效。中国经济现在的问题是制度的问题。制度不动,政策调控不起来。
应着力于普惠型增长制度的再造
政府现在很累。虽然增长率降下来了,但新的经济动态平衡却迟迟难以建立,时见左支右绌。
必须警觉就经济抓经济抓不出新常态。不在制度层面除弊,对我们而言将可能跌入的不是其他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而可能是失败国家陷阱。东三省就是经济增长失败的片状塌方,全国各地也已出现不少点状塌方。谁也不能说这种经济增长失败的点状、片状塌方不会蔓延。还算繁荣的一线城市和部分省份因正面临高成本的洗劫而很难肯定还能持续增长。经济失败使得民生不保,政府的公共服务亦将不保,社会就会变为丛林。这正是失败国家的图象。
因此,新常态首先是政治问题,其次才是经济问题。建设和打造创新型国家只有重塑经济增长诱因和动力才由可能成功,为此唯有坚决地在制度层出手。以下几个方面是绕不过去的:
第一,坚决落实全面深改决议中对国有企业布局的安排,把提供公共产品的公益性职能作为国企的首要和主要定位。
第二,明确竞争性领域中的国企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主体。不要再不切实际地固守什么“保值增值”的反市场教条,因为已经是负资产了。应坚决取缔行政保护,以市场评价和市场机制来完成三去。对可能发生的职工下岗等问题,政府要勇于承担,与企业、社会力量一起来化解。
第三,在住宅、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贯彻社会主义原则(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现实),用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方式来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特别要保证弱势群体在这些方面的权益。
第四,切实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产权,坚决取缔侵犯公民财产的各种违法行为。认真吸取造国家牛市消解居民财富的深刻教训。特别要重视创新过程的知识产权保护。重新点燃民众创业创新的热情。
第五,当前应特别突出强调人大要真正发挥作用加强对政府预算的审核管理并加压缩。在新常态的入口其实就是要过几年紧日子。政府和公务员如果不带头,同时将预算更多的用于民生,何来亿众一心。
以上这些举措的实质,是消解集权式经济增长的制度格局,重新从经济上解放民众,重塑上世纪八十年代普惠型经济增长的诱因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真正摆脱困境,进入以创新为动力的新的经济增长阶段。如果没有胆略和决心去触碰旧有利益格局,单靠什么放宽投资领域,减少行政审批,甚至减点税放点贷,都不过是表面文章。新常态将近在眼前却永不可及。(来源:腾讯财经 共识网 孙浩) 共2页 上一页 [1] [2] 多位中外学者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面临“四大风险” 周期衰退与结构调整重合 专家诊脉中国经济出路 中国经济进入下半场 增长需要新动力 中国经济运行“稳”了 消费的贡献率近85% 中国经济放缓,宜家说自己没受到什么影响 搜索更多: 中国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