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制作、运输、进入流通渠道到最终走上消费者餐桌,各个流程环环相扣,但是通常情况下,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最先被追责的往往是渠道商。但是渠道商既不掌握生产端情况,也不跟踪消费端详情,这也是食品安全问题难以平衡的一个结点。不过,从今年开始,食品安全问题开始引进多方力量,进入社会共治时代,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等各个层面都将明确自己的责任主体地位,由此也带来了食品安全领域的新看点。
学界业界首次联动
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去年10月1日,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甫一施行,就被舆论称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竺效看来,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国家做出了很多努力,其中之一便是修订了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这部法律制订以后,有一系列配套法规政策和标准,但是这些制度都是静态制度的完善,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必须要有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需要立法者、执法者、守法者、消费者、行业协会、科研团队、教育团队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
而在以往的实践中,上述在食品安全领域拥有广泛利益的相关者却存在明显信息沟通不畅的情况。在沃尔玛亚洲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贝思哲看来,“在食品安全方面达成一致总是容易的,但是我们在中国160多个城市总共有400多家门店,每一个检查员去了门店对规则都有不同的理解,这使得我们难以前后一致地实施法律”。
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设立了山姆·沃尔顿食品安全法教席,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管委会主任胡锦光教授被聘为教席教授,胡锦光介绍,“教席成立后的主要工作放在培训食品安全执法人员以及食品监管的具体操作上,同时将食品安全法实施后的各方面评价形成报告,使得制度更为完善”。
打造标准零供接口
每个超市在寻找供应商时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而供应商也会根据零售商的不同调整自己的产品、价格等。对于中小型零售商来说,“一个是产品品质无法得到稳定的保障,因为零供关系涉及到价格博弈,往往会牺牲品质,另外一个是同类产品同质化严重,会有诚信问题”。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以下简称“连锁协会”)副秘书长楚东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连锁协会将扶持500家中小供应商,推动供应商去获取国家产品质量方面的认证,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协会还将各个零售商对供应商的验厂标准化,希望形成“一方认证,多方认可”,认证后的供应商产品进超市的全程也将被跟踪处理。
实际上,上述对中小供应商的扶持政策是连锁协会制定的《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食品安全行业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食品安全规划》)中其中一项内容。这也是首个食品安全方面的协会规划。 共2页 [1] [2] 下一页 家乐福积极助力2016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 宝洁在中国丢失市场份额 怪食品安全咯? 沃尔玛5年3换中国区CEO 主因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沃尔玛与人民大学共同设立食品安全法教席 沃尔玛再上食药监黑榜 食品安全事件5年屡禁不止 搜索更多: 食品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