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一份 《2015中国化妆品品牌50强》榜单里,百雀羚已高居本土品牌榜首,其年零售额直奔120亿元。
即便中国民族化妆品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占据了“半壁江山”,但仍需在研发和产品上下功夫。
中投顾问化工行业研究员常轶智在接受《中国连锁》采访时表示,尽管近两年本土化妆品品牌迅猛抬头,但从整个行业竞争格局来看,外资品牌占据七成市场份额,在高端领域,外资品牌更是占据九成市场份额。
“未来化妆品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各品牌主要面临研发水平和营销能力两方面竞争,产品研发投入大,产品创新能力强的化妆品企业更有竞争力。” 常轶智称。
实际上,中国民族化妆品牌能够破茧重生,也与充分的市场竞争密不可分。
曾经最坏的过去
常轶智以市场结构为标准将中国民族化妆品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上海家化为代表的国营化妆品垄断阶段,该阶段产品品种单一,档次较低;第二个阶段是民营品牌崛起阶段,涌现了小护士、拉芳、雅倩等品牌;第三阶段是外资品牌强势入侵,大量民族品牌或走向没落,或被外资收购;第四阶段是本土品牌重新兴起,中外激烈混战。其中,第三个阶段被认为是中国民族品牌经历了相对比较混乱的时代。
在2000年左右,中国化妆品市场一度山寨横行,成为“假洋鬼子”品牌的天下。无论是打着法国还是日本的旗号,在炒作手法上,所有的品牌背景描述如出一辙,已经成为一种见惯不怪、无人说破的行业潜规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品牌的出现也间接推动了中国美容化妆品行业的飞发展。
直到2008年,丸美事件的出现,令假洋鬼子之路轰然坍塌。许多品牌开始自省,纷纷改弦更张。
另一方面,2000年后,一些知名的民族品牌在外资的强势来袭之下,要么没落,要么被外资收购。
2003年底,法国欧莱雅收购小护士,小护士从此销声匿迹;2008年强生收购大宝,从此“大宝天天见”的广告成为回忆;2010年12月6日,全球最大香水公司科蒂集团以“现金+股权”的方式、收购估值约为4亿美元的丁家宜。
虽然,2015年,士齐集团旗又重金回购丁家宜品牌,成为首个成功回购的民族品牌,但其要重拾辉煌恐非易事。
这些曾被收购的品牌,要么被雪藏,要么被外资同类品牌所取代,其结构都是淡出人们视野。如小护士被卡尼尔取而代之,强生虽然宣布保留大宝品牌,但是消费者仍旧会有排斥的心理。
这也正是当时外资化妆品牌的中国战略。
“化妆品在西方都发展了上百年,欧莱雅、P&G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资生堂、联合利华、雅诗兰黛等品牌也都有深厚的底蕴。” 解勇表示,“当时的化妆品行业,名族品牌很弱小,弱小到我们相当于幼儿园孩子的话,行业大佬则相当于青壮年。”
但正是这样的收购,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中国日化产业正逐步成熟,但也更说明很多民族品牌面临国外巨头围剿时的无助。不注重研发和技术上的投入,一味搞价格战,不注重品牌建设,收取廉价代工费,使整个民族品牌处于产业链中的价值最低端。
在常轶智看来,研发投入不够,大多集中于低端市场,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正是民族化妆品牌的劣势。
很多民族品牌也早已意识到要加大研发投入和品牌建设,无论是自然堂、佰草集,还是植物医生都将之做为重中之重,也能在细分市场与外资分庭抗礼。
“中国民族品牌化妆品与国际化妆品牌宝洁、欧莱雅、SK-II等相比,优势也非常明显,更加了解本土消费者的需求,对市场各种信息、风向以及变化反应更加敏捷,由于电商等新渠道上比国际品牌布局早也更为重视,现在在新渠道上占据优势地位。”常轶智称。
但从整个市场份额和体量上看,外资化妆品牌仍具优势,尤其在高端领域,外资品牌更是占据九成市场份额。
2015财年(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宝洁营收约为4966亿元,净利润458亿元。最新财年的前两个季度,就取得了378.3亿元的净利润,去年同期为284亿元,其“瘦身”计划初显成效;在2015财年,联合利华实现了3874.6亿元的销售收入,净利润为382.6亿元;欧莱雅在2015年营收1837.3亿元,同比提升了12.1%,营业利润319.2亿元,相比2014年提升了12.8%。
显然,中国民族化妆品牌未来之路,仍任重道远。(来源《中国连锁》杂志 作者:姜海锋)
共2页 上一页 [1] [2]
10大外资化妆品牌在华业绩排行 冠军去年卖35亿
盘点:“已死亡”或正在“走向死亡”的10大外资化妆品牌
日韩化妆品牌盖欧美 Dior撤出广州老牌高端商场
法国化妆品牌欧舒丹港澳销售大幅下降
年销售破55亿 韩国最大化妆品牌竟然是它!
搜索更多: 化妆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