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尚与互联网双重夹击
有一个数据:快时尚品牌Zara在2014年的营收额超过132亿英镑,H&M是135亿英镑,与此相对,奢侈品牌路易威登是67亿英镑。每周就有大量上新,多年来从未摆脱过“抄袭”阴影的快时尚活得有滋有味,它们快速的更新换代培育了很大一批消费者,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他们的购买习惯。
最初在快时尚的压力下,奢侈品牌以增发“早春”和“早秋”系列作为应对,减缓一年只发布两季衣服而且店铺中长久不上新的尴尬。而有数据显示,目前奢侈品牌早春和早秋系列的销售额已经占到整体销售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消费者对此的旺盛需求——他们希望时而能看到新品,还能立刻穿上,或越来越适合大家的“旅行”生活。
但市场很残酷,这样的转变似乎依然疲软。从去年开始,我们看到时装业的动荡——多个品牌设计总监离职,从Louis Vuitton、Jil Sander和Balenciaga开始,随后Gucci、Lanvin、Donna Karan和Dior等也没能过上平静生活。Lanvin创意总监Alber Elbaz在完成自己的谢幕秀后,曾接受过记者采访,感叹时尚节奏之快以及人们对数码科技的依赖。他甚至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会变成一个娱乐行业吗?”Raf Simons在离开Dior后也说过“自己很累”。一年六季产品系列的发布,已经让他们如同机械,满是疲惫,然而市场却说:“还不够!”
到底哪里出问题
大家都明白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巨变,而高傲的奢侈品牌一直是反应比较慢的,延续多年的时装发布生产模式雷打不动,而它们似乎也以为这就是永远。高级成衣这些年来一直处于霸主地位(面对消费者,尤其是中国),怎么发布、什么时候发布、怎么售卖,基本说了算,而时装周垄断了这个首发机会,消费者则一直是乖乖等待——追大牌就不得这个样子嘛?记得早些年,大多数时装品牌间的抄款行为停留在“走进商场,买一件样衣,拿回家打板”,虽然抄袭一直无法避免,但当时至少有时效的硬伤——多数时间你得等人家上市了才有机会仿,而如今,人手一只手机拍照,分分钟传回工厂,不用半年,神似的衣服早就满大街跑了……
互联网也让消费者可以从各途径获取信息,有了更多选择,时装周的独霸权威就此倒地,奢侈品依赖的时间壁垒和信息壁垒已被打破,曾经高高在上的它们不得不被推向市场深处,直接面对自己的客人,把他们的真实需求当成自己最终的活路。
时装周这个费钱又费精力的玩意也许真的会成为一个历史,但时装本身并不会死,只是换一种活法而已。
(作者系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研究员约瑟芬) 共2页 上一页 [1] [2] LV换新代言人背后:零售网络不再是奢侈品牌增长主要推力? 奢侈品牌的中国困惑:大陆LV专卖店20%将关闭 奢侈品牌副线陨落 博柏利合并副牌盈利模式生变 Gucci西南首家形象店关闭 奢侈品牌也遇寒潮? 行情不好 奢侈品牌降低身段转向网络营销 搜索更多: 奢侈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