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Achim Steiner)10日在京表示,未来5年,人们将会看到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加速发展,经济也更加有质量。
阿齐姆·施泰纳同时表示,推进生态文明是中国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契机,应搭建相应的理论框架,把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纳入到国家发展规划和实施当中。
在出席当日召开的《绿色经济:联合国视野中的理论、方法与案例》教科书中文版发布会时,阿齐姆·施泰纳说,“很多时候,可以把困难转化为机遇。中国近年来在绿色经济转型和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他举例说,2014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额达到833亿美元,超过欧洲和美国这一年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总和。与此同时,201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领域新增就业岗位264万个;1998-2012年间,3600万人通过可再生能源离网发电技术使用上电。
阿齐姆·施泰纳表示,中国政府正在研究“十三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应该把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绿色经济的概念如何融入中国经济发展中,让政策制定者和公众走向绿色转型和包容性增长之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需要共同的努力。”
《绿色经济:联合国视野中的理论、方法与案例》教科书由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牵头编写,由来自国际、国内机构的20位作者共同完成。
教科书合作主编、环境署经贸处经济研究部负责人盛馥来在发布会上介绍,这是第一本由联合国机构参与、第一次提出了“绿色经济”理念框架的教课书。
“我们的起点是所谓的生态制约。如目前所遇到的空气、水、土壤等问题,生态制约越来越强化。”盛馥来说,多年来,对于环境与发展问题有两种观点:一是不能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二是不能为了环境而不发展。
“这本书就点出了新的路子,就是改变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绿色化,这与中国政府提出的‘稳增长,调结构’是吻合的。”盛馥来说,“我们所倡议的,是积累新一代的资本,包括自然资本如森林、湿地、海洋环境、清洁的空气,也包括清洁低碳的技术,以及掌握绿色技术的劳动力等等。当然,还包括社会的和谐。”
盛馥来说,这种绿色转变需要政策驱动,“我们特别关注宏观经济政策、财政金融政策、贸易政策、积极的劳工政策等,以发挥这些政策在改变经济结构中的作用。”
教科书合作主编、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诸大建在发布会上介绍,可持续发展是更大的目标,而绿色经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
“原来讲的绿色经济,主要是微观的环境经济学,说的是效率,是外部成本内部化。”诸大建说,而这本教课书讲的是宏观的环境经济学,主张在生态红线下,倒逼经济发展。绿色思想应该融入到经济活动中,并成为主流化。 共2页 [1] [2] 下一页 张近东: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谢国忠:中国经济超美国是必然 林毅夫:中国经济20年具备每年8%增长潜力 发改委:中国经济“后青春期”要扩大投资与消费 中国经济绝不会失速 不要死盯速度不放 搜索更多: 中国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