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超市发根本不怕电商?
如果只是在商品和氛围上做一个改进,就想攻占社区,那给你的竞争对手留下的门槛就太低了。
实际上,服务,乃至超越服务的亲朋关系,乃是牢牢社区市场的必备基础。
我的一位老师,在他居住的社区,观察做得最好的那家社区便利店,发现它的店主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叫得上社区内几乎所有的居民的姓和敬称。
北京大学陈刚教授在《创意传播管理》中阐述当前的营销变革:
“今天的每个用户都是鲜活的个体,即生活者。生活者与环境、相关群体以及其他个体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互动行为,同时,这些鲜活的个体也与各种层面的营销传播活动相互关联并产生互动。因此,在互联网这样的数字生活环境下,商业机构必须与生活者相互依存才能获得成功。所以,营销者必须将自己定位于为生活者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供应商,即生活服务者。”
实际上不仅仅是数字环境下,在实体环境中,“生活者”的人格特征也越来越鲜明——或者直白地说,经过各种生活理念的洗礼,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正在尝试着回归生活。服务经济的时代来临了,同样的,这服务伴随的是顾客越来越关注店面人员与他们的交流,或者叫“社交”关系。
在与社区的社交中,实际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服务和销售,也随之完成了市场调查,并进而完成了品类调整和促销设计。也就是说,店家要让自己融入社区,让自己就是这个社区的“生活者”。
例如超市发,它早已建立一系列制度:每位员工负责周围社区中5至10户孤寡老人的照顾,定期去帮助老人购置生活用品、拆洗被褥、与老人谈心;同时在店内硬生生挤出一小块地方作为老年人休息区(本来它的店就不大),并且鼓励员工与老人们聊天(老人来的时间一般是非高峰)。当这些已成为超市发员工生活的一部分,按超市发自己的说法:市场调查也完成了。像顺丰嘿客这种门店的年轻店员,你和社区顾客,能聊得来吗?
所以超市发根本不怕电商,不仅仅是因为它早开始1.5公里送货制度,更因为:“其他电商配送人员上门,居民都不一定开门,毕竟安全事故很多。而超市发的员工本身的流动性要小很多,很多员工与周边居民都已经非常熟悉了。”
生命力超强的零售制造商
1、小米就是新一代零售制造商
有人可能觉得我们太过夸耀超市发案例。我们要说的是,它的业绩证实了我们的说法,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它在某些方面并非那么成熟。
比如超市发总裁李燕川先生曾说,他特别欣赏美国全食超市(WHOLE FOOD)的做法,例如“用故事化的文字标注出食品的产地、运输过程等,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全食超市这种做法,首先不是具备“故事化”“文学化”的能力,而是要特别熟悉上游的产品制造和供应。
我们前面所说的凡客的新生,同样在启示我们:零售商必将发展成为“零售制造商”。其实,从提供顾客价值这个角度看,零售商和制造商本来也没有什么界限。甚至在近年兴起的品牌那里,例如小米手机,其最初的制造和零售就是合体的——难道它在微博端发抢购码就不是零售吗?
更不要说在零售业界早就有的两种中央厨房:中央研发式和中央制造式。
7-11属于前者,它在每个城市都会设置一个针对该城市的中央产品研发中心,以食品为主,会通过高层带头来尝试制作各种食品,并进行严格的品尝和筛选。如果研发成熟,它就会寻找相应的制造商来供应。如果你在7-11的店内看到有20种新推出的熟食,那么其背后储备的新品研发可能包含几百到上千种。
像味多美这样的蛋糕店(它实际上也是一个零售制造商),既有现场制作的产品,也有中央厨房提供的产品,而且是制作好了运送过来的。
这种模式实际上很多零售商都可以参考,甚至在一个单店层面都可以运用。如果你的社区内老年人或宅族很多,那么店面可以将一些商品打成“套餐”或“组合包”,并在特定时间送到社区里各个顾客的行动线路上进行售卖。
电商同样可以成为“中央厨房”,如果你的品类足够多,并且积累了不少库存,就可以考虑将商品组合成生活所需的“套”或“包”,并将一个社区店迅速改造成一个你的分销店。那些以为只要涂一面墙的二维码,或树几个商品介绍易拉宝,就能吸引顾客到网店的做法,基本上是无效的。实体店天然的作用就是通过展示、触摸和人际对话,来创造销售,甚至是交叉销售。但所有的交叉销售都有一个初始点,也可能就是一个本店的爆款或说“磁石商品”;但对于这个磁石商品来说,没有实物就没有一切。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广西柳州联华等多家超市关门 实体零售面临多重压力 柳州多家超市陷入“关店潮” 实体零售业面临困局 宁波实体零售跟电商抢客 为吸引顾客大变身 柳州超市出现关门潮?实体零售店面临多重压力 柳州多家超市关门 实体零售面临多重压力 搜索更多: 实体零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