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频频关店,销售每况愈下,大卖场究竟怎么了?本报记者深入采访发现,除了电商“夺食”,数量过剩、不良竞争挤压利润等则是其自身内因。目前,便捷店、电商成了大卖场尝试转型的新业态,而我们的调查显示,9成被访者愿意光顾这类“小而美”的便捷店。
目前大卖场已达230家严重过剩
财报显示零售巨头去年纷纷亏损
今年一季度,大卖场销售熊市“惨不忍睹”,而其早先也有“熊市”迹象。采访中,一家供货商向记者大吐“苦水”,2008年是国内大卖场生意最好的时候,后来一路下滑至今。 供货商:最惨商品销售降40%
“今年一季度,大卖场销售下滑特别严重,我们的产品销售普遍下滑5%-10%,有些大卖场单店跌幅甚至超过10%。”采访中,一家供货商向记者大吐“苦水”。
这家供货商主营知名品牌的米面油产品,自上世纪90年代大卖场在国内“问世”后就已“进场”。
记者了解到,在目前便利店、标准超市、大卖场、市场、电商等多渠道销售中,大卖场仍占据了这家供货商的“半壁江山”。“米面油,单位重量大单价小毛利低,10斤米30元,物流成本大约就要6元,所以目前电商渠道占我们的总销量不到5%。”该供货商表示,大卖场则要占到销售一半,电商还5%不到,“所以大卖场生意好坏,我们有发言权,感受很直观。”
事实上,不仅是今年一季度,大卖场“熊市”早有迹象。
这家供货商向记者回忆:“2009年后,大卖场的生意几乎就没有上升趋势,从增幅下降逐步恶化到负增长。而此前,大卖场从无到有,整个行业的销售一直处于上升增长状态,因为市场没有饱和。”在其印象中,2008年是国内大卖场生意最好的时候,后来一路下滑。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这家供货商去年在上海大卖场销售的各类产品,下滑最严重的销售降幅接近40%。
财报:“沾手”乐购华润盈利首亏
大卖场在零售市场的表现日趋疲弱,根据各家陆续公布的财报,便可初现端倪。
记者查阅了各家零售大佬的财报,在过去的2014年,大部分的零售巨头利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不少企业甚至进入了亏损时代。
去年,卜蜂莲花的营业额为109.12亿元,同比增加0.3%,股东应占亏损净额5840万元。 并购了乐购的华润创业在公布的2014年财报显示,该公司2014财年的净亏损达1.61亿港元,而2013年度为净利19.08亿港元,负增长108%。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华润创业自1992年借壳上市以来第一次出现盈利亏损。值得注意的是,其零售产业的亏损8.73亿港元,是核心业务中亏损最大的。
联华超市的2014年业绩报表中指出,去年集团营业额为291.52亿元,同比下降4.1%。其中,大型综合超市业态下降7.14%,超级市场业态下降4.88%,便利店业态上升11.93%。 市场份额最高的大润发“成绩”又如何?数据显示,高鑫零售(大润发和欧尚合资的上市公司)2014年由于门店扩展、门店运营成本提升,以及发展电子商务所带来的经营成本涨幅比毛利的增幅大,导致净利润率下降至3.16%,净利润为29.08亿元人民币。
申城:大卖场实际只需100家
再来看申城大卖场的现状。
记者从上海市连锁经营行业协会得到的数据显示,去年,上海的连锁大卖场零售额达到407亿元,连锁超市达到145亿元,连锁便利店则为86亿元。而全上海的连锁零售总额也就是1200亿元,超市、大卖场业态占据一半的份额,市场蛋糕很大。
“过去大卖场每年营收同比增长超过10%,因为大卖场业态进入中国后,前十几年发展过快,快速超常规发展。”业内人士表示如今逐渐回归了常态,近两年的销售额都基本处于持平状态。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有大卖场230家、5000多家便利店、超市2000多家。早有业内人士说过,养活一个卖场需要周边的客群人数在25万-30万左右,上海有100个大卖场就够了。
饱和过剩导致关店频频上演。事实上,在全国各地,仅去年上半年就有146家大卖场关闭,其中外资零售企业关店数达118家。采访中,记者从业内获悉,某外资大卖场今年将陆续关闭沪上多家门店。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零售巨头去年业绩纷亏损 大卖场过剩已达230家 上海大卖场过剩100余家 供货商爆去年销售降40% 零售商商品下架有哪些原因?大卖场怎么做? 供应商与大卖场谈判的应对策略 香奈儿部分专卖店已降价 排队抢购似大卖场 搜索更多: 大卖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