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买手店 现实与理想
买手店的经营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由香港的连卡佛带入内地,消费习惯的日益成熟促使近几年中小规模的买手店不断涌现。店主们看好买手店的未来,只是要做出成绩似乎不那么容易。
关店
在将最后一批服装移至自己家的储藏室后,李华奇结束了自己一年多买手店店主的职业生涯。
李华奇在香港出生,12岁随父母到上海,18岁开始在伦敦学习生活,24岁回到上海,决定创业。
虽然在学校学习的是服装设计,但对做一名设计师,她的兴趣不大。“我更希望把各种好的设计集中在一起,把同一种品位的设计传递给消费者。”她对新金融记者说。在她看来,服装买手店是“最能实现我理想的”。
虽然,买手店的经营模式很早进入内地市场,但起初运作的并不成功。法国买手制百货老佛爷1997年初探中国市场后失败,专营名牌时装、配饰及时尚精品的香港知名买手百货连卡佛也曾于2006年大规模关闭内地门店,原因是消费者不愿意为不熟悉的设计师品牌埋单,业绩不佳。
“2013年这个情况有所改变,很多买手制百货在内地开始跑马圈地,因为市场开始变得成熟。”李华奇认为,尤其是在上海这样开放的城市,“我认为时机到了。”
2013年12月25日,李华奇的小店开张了。她认为买手店最重要的是店主的审美,也就是品鉴力,而这也是她最引以为豪的。但开了店之后,她发现仅有好的定位远远不够。
她店里的产品均为一些设计师品牌和欧洲最新同款。为了降低成本,她主要与一些国内未成名的设计师合作,帮助他们售卖最新季的产品,这样到了季末的滞销品可以退给设计师。但这样不太知名的设计师品牌并不能很好地吸引消费者。加上欧洲最新款的到货速度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使得有些来过的人会因为消费体验不好而没有了下一次的消费。”
这样坚持了一年多,李华奇终于坚定放弃。她羞于提自己的损失,只是觉得尝试过了,也能及时止损,更重要的是有了一些经验和教训:“除了明确知道店里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具备很好的市场敏感性是不够的,作为经营者,你必须能够预见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将产品卖出去,海外货品的到货时间是否影响消费体验等问题才能胸有成竹。”
李华奇表示她只是想暂时退出,再等等看。等自己再积累一些经验,“也等市场更加成熟的时候,说不定我还会再试试。”
上海某女装企业高管对新金融记者介绍,近两三年,上海新乐路这样的地方出现很多不同定位的中小型买手店,有些能勉强维持,有的可能就比较困难。
休息的时候他经常会去这些买手店看一看,希望吸取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有的店装修很有特色,但是店里衣服和配饰的调性并不统一;有的跟不上最新的潮流;我还看到过有消费者拿买手店衣服的价格和商场里的价格相比较,其实这很不理智,因为二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不一样。”他认为,只要有一点做不好就很那维持下去,除非有长期稳定的现金流。
而在UTA时尚管理集团中国区总裁杨大筠看来,中小型买手店面临最重要的问题是供应链的快速反应。“如果不能就地生产或不能用简易快捷的方式解决供应链的问题,它们生存起来会比较困难。”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中国“买手店”“集合店”存在虚假繁荣? 卡奴迪路加速拥抱互联网 打造高端精品买手店01MEN 三胞整合英国百货:定位买手店 首店明年开业 卡奴迪路湖南衡阳高端精品买手店9月开业 招商基本完成 卡奴迪路:衡阳高端精品买手店计划9月份开业 搜索更多: 买手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