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署轻奢市场
而随着2013年,越来越多的轻奢品牌开始割据市场,一些奢侈大牌已经开始部署该市场。轻奢品牌最主力阵营当数一线大牌推出的副线品牌,或者是大集团里多个子品牌。出身相近,却也有不同的经营策略,或与主线品牌同开一店,在市场上是本家主线的强势候补,如MCQ与Alexander McQueen、Emporio Armani与Giorgio Armani;或有独立门店,瞄准更为清晰的市场,如意大利的Max Mara旗下Max&Co.以及iBlus等多个轻奢品牌,它们与Max Mara一起形成稳固的市场梯队。
过去10年,消费者往往只认Logo,Logo越大,价格越贵,越受追捧。而随着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低调,扭转通过名牌Logo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当传统奢侈品在中国市场渐入寒冬,从一出生就是“为了让人买得起”而存在的轻奢品牌,对市场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以Coach为例,其2014年第一财季报告显示,虽然全球销售额同比下滑了1%,但中国地区销售总额增长逾35%。这个数字在2013年的奢侈品界,几乎就是个神话。
近几年,分析师与奢侈品行业高管的共识是:亚洲消费者占据了欧洲奢侈品销售额的半壁江山。
然而,在骄人销售业绩的背后并非完全没有任何隐忧。随着欧洲奢侈品牌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买家变得挑剔和排他。
事实上,为了应对关注自身品位及文化传承的小众买家,一些世界级奢侈品牌早已未雨绸缪。他们的产品设计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中国元素,如百达翡丽借鉴中国西汉时期的龙纹玉璧创作“白玉龙”限量手表;万宝龙推出的京剧脸谱墨水笔用18K玫瑰金打造,配以精美的黑漆笔杆,笔帽上镶嵌着两幅后羿的脸谱。不仅如此,更多精明的奢侈品商人开始了“为中国制造”(made for China)战略。奢侈品巨头爱马仕则在上海淮海路开设了第一家具有中国特色称谓的“上下”品牌店“向中国早已存在的工艺致敬”。
中国文化元素在奢侈品制造领域的广泛运用预示着西方奢侈品牌正在谋求以一种中国式的文化姿态接近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国高端买家。近10年的奢侈品销售经验向他们证明,某些具有深层文化意义的图腾、书法乃至花卉都可以对中国高端买家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目标转向俄非
尽管奢侈品大佬们使尽浑身解数讨好中国消费者,但该市场增速放缓是不争的事实,于是奢侈品巨头又将眼光转至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奢侈品市场一直是全球增长最迅速的市场之一。从时装、香槟、私人热带小岛到16世纪的威尼斯豪宅和达米安·赫斯特的艺术作品,过去10年,俄罗斯奢侈品零售空间增长3倍至165万平方米。俄罗斯消费者会花收入的15%用来购买服饰,而这一比例在德国仅有5.6%。据美国贝恩咨询公司推算,去年俄罗斯人花费88亿欧元购买奢侈品。人口众多的中国虽然在市场规模上领先,但在人均奢侈品消费额方面,俄罗斯却达中国的4倍以上。
俄罗斯投资机构Arbat Capital董事总经理Yulia Bushueva称,为了迎合俄罗斯市场的需求,奢侈品正在试图转变策略,像在欧洲成熟市场一样进行直营。Yulia Bushueva称,即使在伦敦的哈罗德百货和哈维·尼克斯百货都没能看到一些让她兴奋的东西,“但是在俄罗斯我能轻易找到一些我喜欢的衣服”。
据悉,爱马仕、香奈儿、LV和普拉达已相继将俄罗斯的特许经营方式改为直营方式。
与此同时,非洲市场也成为奢侈品企业的下一个目标。近年来,肯尼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产阶层人数越来越多,这部分人具有强大的购买力。他们对高端名牌服装的市场需求呈现爆炸式增长。肯尼亚充满潜力的市场已经吸引了西班牙服装品牌Zara、英国鞋子品牌Clarks等纷纷与当地的商家展开合作。
在中产阶层兴起之际,人们对设计师品牌需求和服装讲究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国际时装奢侈品品牌也趁此机会纷纷涌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以求在这日益兴旺的市场里分得一杯羹。(国际金融报)
共3 页 上一页 [1] [2] [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历峰集团旗下奢侈品牌频现质量问题遭抗议
卡地亚、阿玛尼等奢侈品牌质量、售后频亮红灯
历峰集团旗下奢侈品牌频现质量问题遭消费者抗议
奢侈品牌Loewe米兰首家商店开业 面积1830平方英尺
奢侈品牌卡地亚身陷“质量门” 18万腕表两月就坏
搜索更多: 奢侈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