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市场前景仍然很大
尽管国内百货业的发展之路面临困境,但是,世邦魏理仕研究部中国区主管、执行董事陈仲伟却也谈到,“中国消费市场仍有庞大的发展空间,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零售市场仍将保持双位数的增长。”研究数据显示,到2016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到2022年,中国零售消费总额将占EIU监测的60个重点市场的1/4。
陈仲伟认为,百货公司想要走出当前困境,当务之急是增强和重塑百货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门店网络拓展、商业模式优化和新技术应用这三方面入手。
由于发展时间短、地方百货“割据”等原因,国内百货鲜有建立真正的全国网络;同时,近年来遍地开花的购物中心建设使购物中心在零售渠道重要性方面有赶超百货的趋势。因此,世邦魏理仕认为,百货应加快全国布局以巩固渠道规模优势和扩大连锁效应。
而自营能力是令百货能够区别于购物中心的核心商业能力。自营能力所需的人力、资金和商业资源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培养,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通过“单品管理”加强自身的商品管理和经营能力、深化联营仍将国内百货快速展店进程中的主流商业模式选择。自营业务高利润的对价是买断、压货的经营和资金风险以及设计、买手、销售和管理团队的培养。
另外,在新技术应用方面,世邦魏理仕建议,作为传统实体零售终端的百货应牢牢立足于自身的店铺网络和品牌优势,从本地化生活和线下体验、服务切入线上业务,向横跨移动、线上、多层次实体店铺的的全渠道零售迈进。
需要警惕的是,电商大潮袭来和中国百货行业变革之际,有不少百货提出塑造“精品百货”以错位网络购物大量充斥的中低端产品。世邦魏理仕中国区商业服务部资深董事储祥昀认为:“简单地追求高端精品并不能从根本上应对千店一面的同质化问题;与之相比,以挖掘目标客户需求为核心,用精确的定位、精选的特有商品、细致的服务、全生活圈的渠道接入、精心营造的购物环境和与时俱进的科技手段所打造的‘ 精致百货’更应是百货未来发展的方向。”
新闻链接:
上海全面进入“购物中心”时代 零售物业供应井喷
近年来,购物中心的增长态势甚是凶猛,成为挤压百货业态生存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消费方式的导向下,百货项目也开始了“购物中心化”的调整。世邦魏理仕调研显示,上海现在已经全面进入“购物中心”时代。
据了解,目前上海新商业项目的开发绝大多数是采用购物中心的形式,占总供应量的90%,而百货形态的项目仅占2%。更好的购物环境、更丰富的业态组合、更多的消费体验是上海消费者的诉求,由此,消费习惯产生需求和市场。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已出让土地的商业供应总量超过400万平方米,其中,预计在2016年年底前开业的项目总量超过330万平方米。从历史供应数据来看,2000年至2013年,上海市的年平均零售物业供应量约为32.57万平方米;而2014年至2016年,年均零售物业供应量将为约112.29万平方米,是此前年份的3.4倍,市场供应出现井喷。零售物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从未来供应量来看,世邦魏理仕报告显示,绝大部分的商业供应量主要集中在新兴商圈,2014年至2016年,核心商圈的供应量合计约63.5万平方米,而非核心商圈的供应量约为272万平方米,是核心商圈的4.3倍。可见,未来的非核心商圈将是面临消化压力的重镇。(新华网) 共2页 上一页 [1] [2] 传统百货业做移动购物会走向何方 难点在哪? 传统百货业人气冷清 将如何转型自救? 传统百货商场寻求创新经营 传统百货商场“踢”球 借“杯”促销 传统百货加速变身购物中心 搜索更多: 传统百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