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十年前,外资百货大举扩张,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日本、韩国等邻近国家的知名百货纷纷涌入中国市场,部分欧美百货也跃跃欲试。十年后,外资百货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日渐萎缩,在酝酿关店,在徘徊前行。外资百货的中国之路不会平坦,但破茧成蝶注定痛苦,完成蜕变后的外资百货也许会得到先机。不过,得先机者的先决条件是最懂和最熟悉中国市场与消费者。
红商网讯:笼罩在低迷的消费环境中,本土百货业还在水深火热中挣扎,外资百货更是步履维艰。频频关店的“外资第一店”百盛日前又收缩了北京市场版图。回首十年前,外资百货大举扩张,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日本、韩国等邻近国家的知名百货纷纷涌入中国市场,部分欧美百货也跃跃欲试。十年后,外资百货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日渐萎缩,在酝酿关店,在徘徊前行。
入华失利发展失意
近两年,外资百货关店潮此起彼伏。美国梅西百货入华搁浅,马来西亚百盛一二线市场关闭7店,日本华堂关闭望京店,日本伊势丹百货、泰国尚泰百货败走沈阳,台资太平洋百货离开成都春熙路,港资SOGO崇光百货北京市场转型遇阻,再战中国的法国老佛爷百货还在经历买手品牌认知度低的磨难,全部自营的马莎百货开始寻求本地合作伙伴,推动中国业务增长。
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认为,百货业强调区域属性,连锁复制性不强,本土企业在跨区域扩张时都面临供货渠道难打通、消费习惯不熟悉的考验,外资百货更加难以把控整体链条。
这是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考验百货业的阶段。中国商业地产联盟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永平表示,20世纪90年代大卖场崛起时,百货业经历了一次危机,但抽离的品类为电器、日用品等,化妆品、鞋类、服装等核心业务并未动摇。不过零售市场已今非昔比,电商为传统零售业带来了整体危机感。在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看来,外资百货市场反映并不敏锐,多数外资企业都需听候总部意见,但在距离、文化、生活、消费等背景不同的情况下,总部对中国商业文化、消费心理的不了解,导致最后策略决定不能百分百匹配。
作茧自缚陷“本土化”牢笼
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然而多数外资百货的“本土化”之路坎坷又崎岖。北京apm租务助理总经理王彦丹表示,在洽谈招商时,她发现很多外资零售品牌面临着共同难题,即很难权衡本土市场与中国市场管理意见。在与总部沟通时,中间时间的损耗让品牌不能及时做出市场反应也就丢失了商业先机。
港资新世界百货是走在外资百货最前端的企业。除了在营销上做得有声有色,新世界百货也善于洞悉先机、顺风使舵。国内百货业纷纷购物中心化转型与O2O试水,新世界百货也已在部分门店扩容体验业态并推出与腾讯财付通合作的“微乐付”卡。购物中心儿童、娱乐、餐饮跟风潮中,新世界中国地产旗下购物中心品牌“K11”以艺术、人文、自然融合的独特性,成为国内购物中心经营的佼佼者。
进入新市场外资企业需要客随主变,朝阳大悦城总经理周鹏表示,部分外资企业程序化太强、策略相对保守,过度严谨丧失先机。在世茂广场·工三副总经理王文芳看来,如果没有大型集团化运作优势,外资百货很难以国外的品牌效益攻下中国市场。中国消费者消费观念还处于成长阶段,仍然渴求高知名度品牌,即便外资百货带来了高价值的买手品牌,但在知名度低、营销推广不积极的局面下,很难打开市场。
在消费习惯方面,华润五彩城总经理祝林认为,中国消费者更偏向体验度、个性鲜明的购物场所,这也意味着以商品经营为主的传统百货业模式认可度急剧下降。目前,香港老牌高端百货连卡佛和英国马莎百货仍然是专注服饰、食品的零售商。至今,马莎百货在全球的发展策略仍然是为消费者提供质量上乘并物超所值的服饰和家居产品以及美味可口、质量出众的食品。 共2页 [1] [2] 下一页 零售低迷下 外资百货COSCIA逆势落子深圳 解读失败:外资百货第一店百盛的“中国劫” 外资百货关店此起彼伏 请先把客流吸引来再说 外资百货集体亮红灯 关店此起彼伏 外资百货竞逐中国境遇不同 梅西电商计划搁置 搜索更多: 外资百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