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商网讯:那时(上世纪80年代末)青岛的商业其实已经到了一个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不改可能就意味着被淘汰,改了可能才有生存的希望,早改比晚改好,改比不改好。
——孟广耀
这里购物不用排队,没有柜台,买东西不需要通过售货员,可以自己从货架上挑选,这里有很多百货店买不到的商品。新鲜的购物方式引来众多市民围观。
自选商场,这是人们当时对它的称呼。多年后,当大型超市开遍全城后,人们还会记起这处最早的“超市”。
疗供自选商场开业的1984年,恰是青岛被列入沿海开放城市的那一年。而在那个年代,业态单一的供销社、百货店、副食店和粮店是人们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渠道,很多物品的供应定量定额,还要凭票购买。
然而30年后的今天,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以及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直销等纷纷出现,全市各类商业网点达到几十万处,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购物甚至不用出家门。
■试水
自选商场顾客不知咋付钱
自选商场的创意源于一次试验性改革。上世纪80年代初,省商业厅决定效仿国外商场的先进经验,对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做试验性改革,建立大型自选商场,就是撤掉柜台,让顾客自选商品。
在时任青岛疗供总经理潘玉琇的记忆中,当时改革的地点圈定两个,一个在省城济南,另一个就定在青岛。原市商业局接到这个任务后非常重视,对全市的商业零售网点做了筛选,最终选定位于八大关景区的疗养区供应公司(简称“疗供”)。实际上疗供当时主要担负周边各疗养院的蔬菜副食品供应,大都是团体采购,零售只占营业额的很少一部分。
“一则是因为这里硬件条件比较好,有足够宽敞的商场可以利用,再就是周边居民的层次较高、素质较好,并且消费能力比较高。”潘玉琇说,接到任务后,他们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首先把楼下大厅腾出,进行了粉刷维修,然后根据新经营模式的要求开始购进货架。
当时,自选商场必备的卧式冷冻货柜和敞开式货架,国内还没有厂家生产。为了能尽早开业,商业局决定拨款并派人远赴日本采购,没过多久,8台体积庞大的货柜及货架就漂洋过海运了回来。与此同时,公司组织进行商品的大规模采购。采购员们不辞劳苦,奔波在天南地北,把各地著名品牌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回青岛。
新的收银台收款方式是自选商场的关键,但这是一个陌生的工作,所有人都没接触过。为了开业后能正常运转,在征得商业局的同意下,商场专门派员去北京商业科技研究所学习收银台的具体操作。一行5人,不但接受了培训,还将在研究所购置的4台日本产的收银机带了回来。
1984年9月30日,疗供自选商场正式挂牌开业。潘玉琇说,开业后的热闹场面大大出乎意料。昔日安静的街道,突然变得人来人往,不但周围的居民前来选购,其他各区的居民也慕名而至,很快全青岛人都知道了“疗供有个自选商场,里面的东西可以自己随便拿”。
已经年过八旬的潘玉琇至今犹记得,自选商场刚开业不久,很多人进来买东西,不知如何付款,商场不得不派出导购员,引导市民到收银台“打码”付款,400多平方米的商场配备了40多名工作人员。上货、打码等要耗费大量人力,大家工作也比较辛苦。
其实,疗供自选商场吸引市民的不但是全新的消费模式,还有丰富的商品。“我们是全国各地调货,有很多东西都是其他百货店没有的,特别是高档调料,很多酒店都到这里购买。”潘玉琇说,每当过年,人们还纷纷来排队抢购鸡鸭、大排等紧缺商品。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超市的人气达到了鼎盛,周边县城,甚至烟台、威海、济南等地的外籍教师和专家,也常在周末到这里大批量采购食品。
潘玉琇说,当时还没有电子监控,也没有报警系统,开业后不久,就发现商品开始缺失,不得不靠人“死盯”。面对这种局面,人们对是否坚持办下去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国人素质差,办自选超市为时过早。但也有人坚持要办下去,他们的观点是消费需要引导,素质会逐渐提高,自选超市是消费趋势,不能因噎废食。最终,还是坚持办下去的意见占上风,超市得以继续生存。
疗供自选商场红火了大约有10年的光景,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多家超市相继开张,它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到2000年停止了营业。 共2页 [1] [2] 下一页 辽宁型品牌连锁超市将着手筹建社区便利店 宁波美世进口商品超市开业 超过七千种进口商品 长春恒客隆超市新华店昨日关闭 尚有5家门店正常营业 永旺拟新建15个购物中心 超市欲增50家 武汉部分超市调整纯净水采购 商家开始采取行动 搜索更多: 超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