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的市中心,类似这样门头简陋的小卖部不少。它们要面对连锁便利店、大型超市、电商的挤压和城市改造的压力 记者谢瑞/摄 灵光街上的一家小卖部,铺面简陋。店主一家正在吃西瓜纳凉 记者谢瑞/摄
红商网讯:“生活并不像电影,生活比电影更艰难。” ——《天堂电影院》
20年。这是一个女人和她的小卖部共同走过的年头。
当大型超市、连锁便利店还没有在城市扎根的时候,小卖部是人们选购杂货的必然选择。然而,今天的昆明,大型超市、连锁便利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女人家的小卖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她家唯一的生活来源要断了。
而且,她还有瘫痪在床的丈夫,和正读初中的孩子。
一
书林街,昆三中的斜对面,有一条长100多米的死巷子,十几幢有着几十年历史的红砖房矗立巷子两旁。
巷子里是个小商业社会,小吃店、理发店、修理店应有尽有,单小卖部就有5家,两家大些,算是小型超市;其余3家小些,面积不超过10平方米。其中开得最久的小卖部,非罗姐家莫属。
小卖部,是市场上规模最小的零售企业。这类小店以出售糖果、点心、冷饮、烟酒和日用品等为主。它的起源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和经营体制逐渐灵活,市场上的商品日渐丰富,仅百货商场和供销社的存在,已经无法适应群众的生活需要。随着市场逐渐“松绑”,城市和农村的繁华地段开始出现小零售店。罗姐家的小卖部,也在大潮中诞生。
罗姐今年40多岁,她斗不过岁月,身材有点发福,随时笑眯眯的,挺好相处。早上8点,她同往常一样,将一块块掉漆的长方形门板卸下,开始一点点往门外搬货品。先是矿泉水,再是油,然后是小食品,“这些都是店里放不下的”。
这个时间正是住在红砖楼里的人们出家门去上班的高峰期。收拾完东西,她开始看着巷子里的人来人往,静候小店当天的第一拨客人。
“来包烟。”十多分钟后,第一单买卖来了。这是个40多岁的男人,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因为经常光顾,罗姐跟他颇熟,对方只说要包烟,并没有说要什么烟。但罗姐很熟练地帮他拿了包软珍,客气一句“骑车慢点”。
第二单生意也是香烟,一个老顾客来要一包红塔山经典100。这烟别处卖10块,罗姐只要9块5。“都是熟人,能少赚就少赚点,薄利多销。”她大体算过,每天来她店里消费的人中,80%都是老主顾,“你卖得贵,人家就会去别处买。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天早晨,罗姐的生意不是特别好。两个小时里,只有10多个人来买东西,大多都是来买烟的,“要知道,烟的利润最低了!”
二
罗姐是禄劝人,读完小学后没几年就来了昆明。当时十几岁的她先是在餐馆打工,餐馆包吃包住,每月还有50块钱收入。后来,她认识了在昆明铁皮厂当技工的昆明人老四,然后结婚生子,直到现在。
早些年,铁皮厂里给老四分了间10多平方米的房子,1994年和罗姐结婚后,一家人就一直住在这里。罗姐十几年前生完儿子坐月子时,两口子才在对面租了一个单间。儿子出生没多久,一家人又挤回了小屋。
同样在1994年,在两口子生活的小屋门口,老四的哥哥将屋顶向前延伸1米左右,两侧用砖墙挡起,开起了小卖部。罗姐还记得,店铺开张那天,鞭炮声声,左邻右舍前来道喜,好不热闹。
此后,这家小卖部就一直经营着,直到现在。只不过当时的主人是老四的哥哥,罗姐只是时不时来帮帮忙。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零售业面临“最低增速” 全力探寻转型新路径 石家庄零售业备战五一商战 提前半月“抢食” 昆明城市化浪潮下 零售业小店艰难生存[组图] 增速放缓利润下降 零售业全力探寻转型新路径 电商“神出鬼没” 石家庄零售业提前半月“备战五一” 搜索更多: 零售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