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倒闭潮来袭
2013年消失的不仅仅是北京地坛书市,更多的实体书店也在持续数年的书店倒闭潮中应声倒下—当年12月,始创于厦门、国内最大的民营书店光合作用书房重组失败,创始人孙池最终放弃最后的希望,转而投入到电子阅读领域。
而在高峰时期,光合作用书房在全国的门店一度达到40多家,营收超过亿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营书店。
但2011年末,因为资金链紧张,光合作用书房被迫陆续暂时关闭旗下门店。虽然其后厦门市政府出面挽救这一文化品牌,但最终还是在两年后宣告失败。
而在2013年12月,国内另一家颇有影响力的书店—深圳购书中心也宣告结业。
几年来,相继倒下的著名书店有北京第三极书城、风入松书店、上海诚品、季风书园等。
“每一次倒闭的消息传出,都引起读书人一阵哀叹,最后都见怪不怪了。”吴佩说。
剩下的坚守者选择了转型—从单纯的卖书变成了经营书吧、文化沙龙,或者直接从实体店转到网络书店。
如北京最著名的万圣书园,几年前便已开辟出一个咖啡厅,并且时常在其中举办文化沙龙,邀请名人聚会,以聚拢读者的人气。而龙之媒书店的创始人徐智明,则在坚持了18年后也关闭了他的实体书店,将精力集中到自己的网络书店“快书包”上。
“连我自己的买书习惯也悄悄地变了,到书店只是看最近有什么新书,通常我都会记下来到网上买,因为网上便宜很多。”吴佩常常觉得,她应该用行动支持实体书店,但往往看到二者的价格差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上网购买,“实体书店完全就是展示了,而且更是小型图书馆,让人免费看书;再加上他们都在最旺的地段,铺租随着房价节节攀升。而网上书店完全就没有这样的烦恼。”
事实上,实体书店经营者数年来一直在呼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以保住地方文化品牌。
2013年7月,财政部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同开展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工作,中央财政将对试点城市符合条件的优秀实体书店给予奖励,用于帮助其购买软硬件设备、支付房租、弥补流动资金不足等,所需资金从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扶持政策首批试点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12个城市,每个城市可推荐不超过5家实体书店。11月,中央财政下拨2013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8亿元,并且新增实体书店扶持试点。
“有扶持资金当然是好事,但这个是有限的支持,只给予城市推荐的书店。但很多时候政府推荐的书店很难说是最好的5家,很多事情就不容易说清了;或者说这5家书店其实经营得还可以,这扶持资金到了手上只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广州学而优书店总经理陈定方向时代周报记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的想法是不如一刀切免除实体书店的13%的增值税,因为现在做书店已经很带有公益色彩了。”
书号成本有望降低
吴佩现在对自己当初的职业选择感到有些后悔。
“我是2008年来北京的,文科学生,只有出版和媒体两个选择,媒体还需要很长的实习期,就选择了容易上手的出版。但5年过去了,工资基本没涨过,到现在还是跟朋友挤在一个屋子里。”吴佩说,对于文科毕业生来说,民营出版本来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相对容易进入,都按市场需要运作,不像出版社,基本都要考试,有时甚至还要托关系。
“我们跟出版社之间,是比较奇怪的关系:一方面我们的书是互相竞争的,但另一方面我们还得用他们的书号出书,一个书号一两万,并不包括印刷成本。”吴佩介绍。
在出版业,出版社与书商之间的书号买卖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民营出版商本身没有拥有书号的资质,只有出版社才能够申报书号,于是双方的买卖无形中形成了一个畸形的市场。
“就算是作者自费出书,书号费用也是要承担的,也不比我们自己出书要少,有品牌价值的出版社往往贵很多;而那些没有品牌价值的出版社很多都自己不出书了,专门卖书号。当然也有出版社跟书商长期合作的,书商的书一直就在一个社里出,这样也有利于建立他自己的品牌。书商也可以把自己的标识放在书里稍微不那么显眼的位置。”吴佩说道。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实体书店“自救”新招:大众书局上海美罗城店联姻电影 美国SEC对巴诺书店展开财会相关调查 最大民营书店“光合作用”重组失败 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靠什么熬过赔钱的15年 诚品书店吴清友:靠什么熬过赔钱的15年 搜索更多: 书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