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支行行长告诉本报,在上述模型的房企三次融资中,金融机构给予房企的前两次融资综合成本都可以达到10%~15%,对一些资金情况紧张的房企,银行叫价甚至可以更高。而在第三次融资中,在实际抵押率不足六成的情况下,银行给出的综合成本仍可在6%~9%。
谢逸枫说,有“绿色通道”的大型房企、上市房企拿到的融资成本是7%~7.5%,其余房企基本在8%以上。
更有甚者,上述支行行长告诉本报,其所在的股份制银行还要求个别房企“买坏账”,即房企为了获得成本相对较低的贷款,需要将该行已经进入逾期状态的贷款“置换”到自己名下,以协助银行“妆点报表”。
不过,在总行层面,不少银行早已开始控制房地产类贷款余额占比。本报从一家总部在上海的银行获悉,该行数年前就开始了包含控制房地产类授信的信贷结构调整,“严格控制总量特别是地产类‘信用贷款’总量,继续实行余额和比例管理”。
从具体做法来看,银行采取的是“结构性调整”。比如上述银行在客户选择上就实行名单制管理,确保进入合作范围的是开发经验丰富、抗风险能力较强、资产负债水平低的优质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贷款投向上,该行则重点发展直辖市、省会城市、中心城市市区范围内的房地产信贷业务。
在监管层面,房地产市场的升温和信贷的加速流入,事实上是“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上述银监局通知中提及。而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累积。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夏心愉)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从万科北京购物中心开业看商业地产的未来 商业地产融资风险:供求已失衡 资金链紧绷 土豪频出 商业地产年底现数个咋舌大单 万科:孰轻孰重的“毛氏“商业地产 商业地产进入实质性碰撞阶段 搜索更多: 商业地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