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化业进入微利时代
红商网讯:近日,欧莱雅、宝洁、雅诗兰黛、联合利华等外资日化企业最新一季财报接连“出炉”,昔日的“日化巨人们”交出的答卷是:业绩下滑,全球裁员,广告缩水……在外资品牌走下坡路的同时,尼尔森、欧睿等咨询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本土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正逐步提高。
本土企业的小伙伴们信心似乎顿时提振,但是现实是否真的就是数据背后的“幸福结局”?新旧交替之间,谁又会笑到春天?
过上紧日子 洋巨头悄然转型
“宝洁公司并不存在总部搬迁(问题)。至于外界所说的‘转型’,目前不方便答复。” 宝洁(中国)有限公司婉拒了《中国经济周刊》的采访。
2013年10月25日,宝洁集团公布了2014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报告显示,宝洁第一季度净销售额为212.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07.4亿美元增长2%。
宝洁首席财务官Jon Moeller被媒体问到在中国内地洗涤用品、尿布、牙膏的市场份额是否明显受挤压时,Jon Moeller承认在中国内地市场丢掉了一些份额。目前,保洁已经不得不扩展低价产品组合,2013年广告满天飞的吉利剃须刀就是例子。
同样的难兄难弟还有世界第二大消费品制造商联合利华。
联合利华三季报显示,该公司的销售正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在新兴市场,收入仅有5.9%的增长,而去年的增幅是12%。这也是自2010年该公司在这一区域最糟糕的表现。据悉,新兴市场的收入占联合利华整体收入的比例超过半壁江山。联合利华一直依靠发展中国家市场来抵抗处于衰退中的欧洲市场,如今,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对联合利华影响颇大。
“这和大环境有关系,日化产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之前‘洋日化’一枝独秀,目前只是从暴利、厚利到薄利的回归。”日化专家、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他认为一直以来,国际日化品牌一直通过“渠道下走、价格下走、推广下走、促销下走”,狂轰滥炸瓜分了中国市场,但是进入2013年以后,宝洁当初入华时的高端优势被渐渐弱化,大众产品的使用人数和使用频次已经到了阶段性的顶部,导致已经完成市场布局的日化巨头业绩增速放缓。
“没有办法,目前市场趋于饱和,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增速放缓是个信号,昔日的巨无霸企业的大日化战略已经到了瓶颈期。”李志起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然而,营销专家黄志东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对发布报告的数据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外资财报只是说洗衣粉、肥皂、牙膏三个品类的份额降低,并没有提及洗发水等品类。”
他认为外资市场份额下滑很多层面是缘于企业战略调整,目前,宝洁、联合利华在中国都在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向护肤品等高利润产品发展,而洗衣粉、肥皂基本是已经作为要放弃的品类。而立白、纳爱斯之所以年销售额能够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是因为这两大企业都是主要生产销售洗衣粉、洗洁精、肥皂等低利润产品的企业。
立白集团品牌管理中心总经理吴晨对此并不否认,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大众日化品,如洗衣粉等,利润率确实不高,很多本土日化企业长期以来都在为“小日化向大日化转型”做准备,由利润低的领域进入到利润高的领域,目前厂家齐齐转向了价格更高的洗衣液领域就是一个例子。
本土日化企业打响“荧屏逆袭战”
“以前那种打法是错误的,我们如果再赤膊上阵和外资比拼价格,将再次陷入僵局。”吴晨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2005年11月,广州立白集团收购了天津的老牌国企蓝天六必治。
蓝天六必治可谓是中国本土日化企业的典型缩影。1911年,蓝天集团前身——“同昌行”的创始人刘凯平,创立“老火车牌”牙粉,并首创将薄荷脑中药成分添加其中,一举成为畅销一时的口腔护理品,开创了中国牙粉工业新纪元。1972年,蓝天又创中药牙膏先河,推出了中国第一支中草药牙膏。但是,当外资大举入侵时,它和两面针、芳草一样年,仅能在二三线市场打拼市场。
共2页 [1] [2] 下一页
外资日化巨头被指在华寡头垄断 在国外已吃数亿欧元罚单
2013年服装日化企业社会责任垫底
御泥坊或步美即后尘 日化巨头爱面膜“补缺”
索芙特收购“刘三姐“ 日化行业渐显微利困扰
本土日化品牌难逃外资围剿 或涉垄断值得调查
搜索更多: 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