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现实层面,似乎又是另一番景象。
张培坚,青岛康之源生态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去年年底,他参加了2012年秋季青岛商务局组织的农超对接交流会,和青岛一家大型超市签了合同,专门向超市供新鲜蔬菜,让他开心不已。然而一年后,他却欲哭无泪。
何以至此?张培坚给媒体一份需要交给超市的费用单:进入每个超市分店入场费在2000元-3000元不等(签一次合同交一次入场费,一般合同只签一年),春节、端午节、五一、国庆等各种国家节日、超市店庆日都要交过节费500元,促销员每个月的管理费150元-300元(促销员由自己招聘),促销员培训费50元,还有全部营业额抽出20%也要上交给超市。
除此之外,他还要负担促销员的工资2000元左右,以及生产的所有成本。就这样,每月5万元的销售额,需要去掉40%的成本,20%的超市扣点,外加5500左右的固定费用,就剩下2000元左右,收益仅有4%。
不仅如此,超市方面还随意提高返点、随时终止合同,更是让菜农防不胜防。张培坚说,“我们现在就面临这种两难的选择,要么提高返点继续供货,要么终止合同。”
突然终止合同等于之前他们的心血全徒劳了,提高返点继续供货也是无利可图。据记者了解,目前这些绝非个案。
张培坚说,高额的超市扣点和过节费管理费使超市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而记者获得信息却是超市生鲜部鲜少有盈利的,有的甚至成了超市的鸡肋。菜市口百货负一楼的华普超市生鲜部林经理说,“生鲜部肯定赔钱,像叶菜这种生鲜,加上人工费,运输费,保鲜费,注定要赔。只不过是为了赚取客流量。”
规模较大、农超对接做的相对较好的物美超市,其生鲜部龙科长也坦言,“生鲜部有三类,干果、水果、蔬菜。干果还能赚点,水果基本不赔不赚,蔬菜是不盈利的。但是任何一家超市都不能没有生鲜部,不然就会大大减少客流量”。
如果把不出现赤字就不错的生鲜柜台出租出去,那不就是一桩稳赚不赔的生意了吗?可是如果柜台出租,超市就不能控制生鲜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吸引不了顾客,超市的其他商品也将受到影响。
更重要的是,在农超对接这一过程中,消费者似乎也没获得什么实惠。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市民受惠的多方共赢在试点中变成了一句空话。
多渠道并举
“超市把他们的管理职能延伸到上游的农业和农产品生产部门,通过合同、订单、标准等手段直接参与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物流领域的监督和管理。这将影响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理念,促进生产技术、品质与安全性的提高,更快地实现现代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农产品供应链和超市问题的专家胡定寰这样陈述。从某方面来说,“超市是引导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火车头。”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农超对接”就理应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导方式,还值得打个问号。
据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玺介绍,全国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上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近3万家,这并不含在广大农村自发形成的简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全国几万家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着约70%的农产品流通任务。部分连锁超市和其它零售网点的货源,甚至一些连锁大超市的生鲜货源,也大部分来自农产品批发市场。
看来,“农超对接”没有像期待的那样,独立支撑起百姓的生鲜饭桌。起到支撑的,是不尽人意的“批发市场”。
“农超对接不应是农产品产销的主导方式”,上海商学院周勇教授说。“虽然批发市场存在‘脏乱差、小散弱’,安全无保证等诸多问题,但它确实发挥着城市农产品供应主渠道的作用,也是农民销售农产品的主要渠道。这一基本特征,在短期内不会改变。此外,批发市场能够为大型连锁超市提供稳定的现货货源,即使在直销主导的经营模式下,超市仍然需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货补充。”
没有人敢说,具有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划时代革命意义的农超对接,就是康庄大道,必将取而代之其他销售方式。也没有人敢说,农产品批发市场行将就木,定被新的模式淘汰。新旧的交替,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方式,不用只有‘农超对接’,还可同时采取‘农批对接’‘零批对接’,三者共同主导。”周教授说。
(《中国商界》记者:郑佳意) 共2页 上一页 [1] [2] “农超对接”直采直供甘肃将建1000家连锁店 天津六成超市实施农超对接 对接单品40余个 电商不是零售转型妙方 高端百货农超对接是出路 天津滨海新区引导大型超市实施农超对接 义乌今年计划新增5家农超对接超市 搜索更多: 农超对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