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是否会因为欧洲奢侈品价格上涨,而亚洲市场实惠、便捷,从而放弃前者,选择后者?奢侈品研究专家、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可能会有一些消费者开始转向亚洲奢侈品市场,但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一般奢侈品消费者中。
在她看来,多数顶级奢侈品消费者,还是会选择到品牌原产地去消费。“他们有一种原产地情结,在乎的不只是购买到奢侈品,还有购物体验。欧洲品牌原产地的文化、服务,是亚洲奢侈品市场无法具备的。”
周婷表示,中国富人的奢侈品消费品位正在快速升级,这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由他需向自需转变,即由炫耀性购买向自用性购买转变;其次,由从众性向个性化转变,即不再盲目地追求大众化奢侈品;最后,越来越多人选择定制一些高端小众的奢侈品,甚至是去logo(标签)化。
正如奢侈品专家埃尔旺·朗堡在汇丰银行的报告中提及的,“以前,中国男人大多把缝在西服袖子上的商标留着,这样大家就能知道他们穿的是什么牌子的衣服。但现在他们越来越喜欢设计低调的奢侈品了。”
但对国家而言,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中国人海外扫货拉动了其他国家的内需,但却导致了大量购买力外流。如何吸引他们回流,从而促进中国经济更加均衡可持续发展,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资料:新加坡腕表名声在外
唐蓓蓓坦言,专程为了某个奢侈品牌、某个款式的奢侈品而到新加坡消费的人确实有,但是也属于少数,至于更多游客放弃欧洲这一主战场转向东南亚,这一趋势还不是特别明显。但她表示,很多中国人还是会专程或者顺道到新加坡购买腕表类奢侈品,因为在名表行业,新加坡在整个东南亚都可以说是名声在外,价格优势甚至比香港还突出。
除价格优势之外,世界顶级奢饰品腕表品牌,一般都会把一些稀有的品种、限量版的名表放在新加坡发售。可能几个款式在全球限量发行,新加坡就会是其中十几个国家之一。因此,花费较低的旅途成本和时间成本,在新加坡购买原本只能去欧洲才能买到的限量款腕表,这对中国的很多名表拥趸来说,是一件十分划算的事情。
吴娜介绍说,腕表确实是几乎每个中国游客到新加坡必买的奢侈品之一。女性游客一般会购买欧米茄(Omega)腕表,男性游客则更青睐于江诗丹顿(Vacheron Constantin)、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等一线品牌腕表。
吴娜说,她所接待的客人中,印象最深的一位,在新加坡购买了十多块腕表,总价值达20万新元,其中一块的价格就达20多万元人民币。
香港微感凉意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火热数年的香港零售业界也开始感受到“阵阵凉意”。虽然内地游客访港数量不断刷新,但诸多类别的零售额增幅放缓。在客量最大的“十一黄金周”,内地访港游客的人均消费同比下跌25%至五六千港元;香港零售管理协会也将香港全年零售总额增长预期从原先的15%下调至7%,为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来港“扫货”的宋小姐今年就没有遭遇“排队长龙”。她笑着说,“尖沙嘴路易·威登(LV)旗舰店里不少讲普通话的顾客和我一样,进去看看款式、问问价格就走了,并不急于出手。”她告诉记者,自己因为路易·威登加价,而转买了古驰的手袋。
香港业内人士分析,内地人出境旅游实力增强,奢侈品购买地的选择越来越多,不少消费者也不再盲目崇尚欧美大牌。
据特区政府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头两个月,香港零售业销量中升幅最大的商品类别是杂项耐用消费品,达到184.6%,而珠宝首饰、钟表及名贵礼物的销货数量上升17.8%,汽车及零件、电器及摄影器材两大类别增幅则更大。
尽管17.8%这个双位数的增幅让不少商家感到高兴,但香港钟表业总会顾问周建荣却并不乐观。他说,这两个月的增幅得益于春节,三四月份的表现已差于同期,“显然这块市场已经开始下滑,以往一个客一张单可以做到数百万元,现在数十万元经已很了不起了。” (来源:《环球》杂志)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五一广州珠宝持续受追捧 奢侈品遇冷 奢侈品代工厂高成长戛然而止陷困境 外资百货撤掉高端品牌 奢侈品放缓在华扩张 奢侈品遇冷 反浪费引发高消费市场变局 看好中国市场 奢侈品洋电商逐鹿中国 搜索更多: 奢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