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消费者信心下滑,2011年下半年以来,零售业销售受到严重影响。而以经营非生活必需品为主的百货业更是首当其冲。
其二,目前国内百货行业普遍采用的联营扣点盈利模式暴露出诸多问题,百货公司虽然坐收租金,在转嫁经营风险的同时,也将商品的经营权拱手相让。商品经营权的丧失带来的后果是百货公司在和生产厂商的博弈中,谈判地位和议价能力逐渐转弱,营业扣点率难以提升,利润增长空间有限。
其三,专卖店的兴起分流了传统百货业的消费人群。
其四,百货企业为争夺市场和资源而展开了激烈竞争,价格和非价格手段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促销、打折等让利于消费者的行为成为各百货公司争夺客户的重要手段,这导致了企业利润的削弱。
其五,伴随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购为代表的新型业态蓬勃发展,网购以其低廉的成本和价格对传统百货业态构成巨大冲击,电子商务对百货业的影响巨大。据东莞市零售行业协会会长梁仲华提供的数据,“2005年我国网民仅有1.7亿人,2012年已达到5.35亿人,占中国人口的40%以上。2005年网上交易规模为7400亿元,2012年则超过1.3万亿元。”网购对传统百货构成较大的替代效应。
其六,百货业运营费用成本大幅骤升。进入2010年以后,我国人口红利效应逐步退去,人力成本急剧上升,地产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百货行业由于这些费用的大幅上涨而承受空前的压力。
经营模式亟待转变
从去年开始,受多年同质化、多渠道挤压等影响,百货业风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更大体量、更强聚客能力的“购物中心”“城市综合体”。
从消费者的视角来看,“购物中心”无疑相当于一个升级版的百货店,在满足购物需求的基础上,大面积地增加餐饮、休闲、娱乐、文化、观光等非零售功能,聚客能力更强。以万达广场为例,除了购物之外,甚至增加了近50%的非零售业态,如万达院线、量贩式KTV、电玩城、健身会所、真冰滑冰场等非零售配套设施。
随着国内城市化的持续快速推进,房地产的增值使购物中心业态蓬勃发展,如在北京王府井、西单、崇文门等十大传统商圈,20家购物中心陆续进驻,单体百货的生存空间正在被蚕食和挤压。曾经备受质疑的Shoppingmal已经在国内进入成熟的发展阶段。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百货店的单一业态已难以满足消费者“一站式”多元化的体验消费需求。其实,不仅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如此,在国内二三线城市这一现象也正在上演。
一度被奉为宝典的“联营模式”曾为国内百货业创下辉煌,但也使百货业的经营者们不重视商品经营,逐渐沦为“二房东”,进而导致百货业整体经营核心技术丧失与商业功能退化。多年来,百货业陷入同质化的泥潭而难以自拔,“服务集约型”业态特征弱化和变异必然带来盈利空间和业务空间缩窄、经营风险加大等问题。笔者认为,传统百货业应冷静、系统地进行理性思考,未来如何向更加科学、均衡、合理的业态与经营模式转变,以避免“全军覆没”。 (国际商报 作者:熊杰) 共2页 上一页 [1] [2] 日本四大百货2月营业额均出现同比增长 春天百货正在遭遇大考 卖得可能正是时候 银泰百货签约5万方物业 去年利润或跌7% 无锡大洋百货去留成谜 房东或自己经营 老佛爷百货重返中国 改走大众化路线? 搜索更多: 百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