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一出,业界哗然。一时间,飞利浦“退出电子消费领域”的争论甚嚣尘上。
飞利浦方面对此事的解读则略有不同。“这次希望能够借助飞利浦的创新能力和品牌力量,以及船井在营销方面、供应方面等的能力共同合作,打造的还是飞利浦品牌的影音设备及配件业务,消费者不仅可以在市场上买到飞利浦影音产品,售后服务保障也不会变。”飞利浦大中华区集团传讯部高级总监宋辉对新金融记者说。
无论哪种观点的拥趸更多,都改变不了业已发生的事实——飞利浦曾经是绝对的电子企业巨头,1963年发明了录音带,1972年生产了首台磁带录像机,1983年
推出了CD……然而,飞利浦却无法充分利用这些发明成为市场上的常青树。以至于有媒体指出飞利浦CEO万豪敦曾透露出对该业务的无奈:“我们的消费者生活方式业务稀释了整个集团的利润率,所以是时候甩掉这项业务了。”但在飞利浦给新金融记者的答复则不然,“这项交易时为了重新定位优质生活事业部的产品组合,助力飞利浦进一步在“健康舒适、优质生活”领域成为一家领先的技术公司。”万豪敦如此表示
“飞利浦逐渐剥离了包袱,留下高利润产业。”中国家电营销委员会副理事长洪仕斌表示,飞利浦在逐步转型。飞利浦目前拥有优质生活、医疗保健、照明三个业务板块,三者在去年第四季度中为公司贡献营收的比例分别为26%、40%和32%,影音及配件业务则隶属于优质生活的分支。有消息指出,消费电子业的毛利润率普遍不到10%(苹果除外),而医疗设备和LED照明等领域的毛利润率则高达40%-50%。不过此数据并未得到飞利浦方面认可。
不难看出,医疗领域已成为飞利浦最为看重的一项业务。事实上,早在十年前,飞利浦就投入巨资用于医疗保健事业部的各种收购。2004年,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东软飞利浦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在华布局医疗业务。
当医疗业务愈发被飞利浦寄予厚望之时,这家合资公司的命运却出现了变数。
近日,飞利浦提出意向性交易,拟将其拥有的“东软飞利浦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合资企业51%的股权出售给“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子公司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及一家海外公司。作为此意向性交易的一部分,预计约有100-150位CT(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及元器件工程师和支持性员工队伍会从合资企业转移到飞利浦在沈阳新设立的开发中心。飞利浦方面表示,最终确定性协议的签署及后续交易的达成预计于2013年底完成。
消费电子领域“瘦身”争论热潮未退,飞利浦再爆出售股份,不由得让飞利浦一再做出澄清。宋辉说,“自飞利浦东软医疗系统合资企业成立以来,我们已经实现了双方的各自目标:飞利浦达成了在中国建立研发和制造基地的目标,东软实现了在国际上扩张的计划。”飞利浦医疗保健大中华区总裁张文明同样表示:“目前我们已经对下一步发展做好准备,深信今天宣布的意向性交易符合双方的长远目标。”
“飞利浦的说法可能存在,但从整个战略上讲,对飞利浦不一定是非常好的事情。”罗清启认为,医疗电子不是新领域,当前日本企业的医疗电子水平很高,大家都在加码,飞利浦面临的竞争不容小觑。
“飞利浦是两个问题,一是亚洲产业结构崛起导致欧洲企业在低成本区域里运行困难,这不是因为经济危机而存在的,这是其面临的产业结构、产业板块的危机;另一方面,出现经济危机时,其压力更明显。它面临产业结构和环球经济衰退结合的矛盾,即便不像日本企业那样受到汇率问题影响,也很艰难。”罗清启说,“它不仅在一个领域、一个方向上遇到挑战,而是当下遇到挑战,未来也遇到挑战。”
这一点飞利浦是清楚的。随着部分产业的不断剥离,飞利浦从原来7大业务部门缩减至今,确立了三大业务板块,截至2012年末,飞利浦成功削减了4.71亿欧元成本。而按照万豪敦的计划,飞利浦2014年的成本压缩目标将至11亿欧元。这意味着,飞利浦接下来的日子,或许仍旧难以“消停”度日。
当然,虽有挑战,但不能全盘否定飞利浦的策略。不得不承认,飞利浦一系列举措的根本出发点仍是希冀“加速成长”,这是飞利浦2011年宣布启动的长期变革和业绩提升计划,旨在从根本上把飞利浦转型为一个灵活的、具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型企业,从而加速释放公司潜能。2012年飞利浦因此取得了息税摊销前利润增长50%、达8.75亿欧元的成绩,但无论如何,正像松下如日系家电企业缩影一般,飞利浦的遭遇也投射出欧美系行业的困境。GE逐渐淡出家电制造领域、西门子退出消费电子市场、惠而浦“委身”渠道商苏宁……欧美系巨头日渐式微。
中韩争上位
“日系家电和欧美老牌家电在新生力量面前都显得老了。现在全球家电最具活力的力量来自于韩国和中国,未来,中、韩企业将占据消费电子领域。”刘步尘表示,这股淡出潮已从欧美企业向日本企业蔓延,老牌欧洲企业甚至日本企业,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声音逐渐被中韩企业覆盖。
以电视机业务为例,之前在全球市场份额最大的电视机业务几乎全部来自日系品牌,然而随着智能电视的推出,日系企业却丧失了昔日高地,眼睁睁地看着中、韩企业夺走大片市场,进而无奈地自我剥离、自我调整;反观中、韩企业表现则分外抢眼,去年来大放异彩的OLED电视成为LG和三星的看家本领之一,目前最新的4K超高清液晶面板的主要技术和产品都出自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
对于未来的市场格局,刘步尘指出:“韩国企业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未来几年将呈现一枝独秀的状况;中国板块会逐步赶上日本板块,中、日板块一个向上、一个向下,但要想形成交集可能还要再等至少三年时间;而欧美板块未来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则越来越小。”
显然,韩国家电企业是当前形势下最大的受益者。当然,受益的机会也是韩国家电企业自己创造的——日本品牌的衰落原因中,始终绕不过中、韩企业的崛起这一因素,尤其来自韩国品牌的冲击。
“韩国品牌,一方面它对市场适应能力很强;另一方面,它在技术转化方面,对于潮流的顺应方面又比中国企业先进得多。”在刘步尘看来,尽管面对同一份蛋糕,但中、韩企业的分食能力却不尽相同。
欧美系、日系的衰落,是全球视野内的衰落,而中国企业海外销量很少,多是在国内布局,因而当全球范围内出现市场衰退之时,韩国市场便可迅速填补市场空白,中国企业却无能为力;另一方面,老牌欧美系以及日系家电企业多定位中高端,中国品牌与其仍存在一定差距,以至于定位更为接近这些老牌家电品牌的韩国家电企业可以优于中国家电企业尝到甜头。
“目前中韩企业还不在一个层面上。我们虽然全球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更多的还是追随型企业,多是人家开发出产品我们再应用,没有真正领导潮流的产品,而韩国企业则基本完成了这个转型。”刘步尘认为,中国企业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就是好好地在技术和产品创新上下工夫,不能仅靠营销好及适应市场能力强而已,“未来市场竞争从根本上来说,竞争的是产品,在这方面中国企业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家电产业咨询观察家刘步尘认为,中国企业未来需要在技术和产品创新上下工夫,不能仅靠营销好及适应市场能力强,“未来市场竞争从根本上来说,竞争的是产品,在这方面中国企业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来源:天津网)
共2页 上一页 [1] [2]
松下LG等品牌家电检出不合格 部分仍在销售
春节家电零售增长统计最大相差20倍
2012日本家电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减少11%
松下LG等家电能效等级不合格 被指骗取节能补贴
松下等知名家电企业再陷“骗补门“
搜索更多: 家电